|有的医生诊断抑郁症,有的诊断双相障碍,我的孩子到底是什么病?( 四 )


04、吃了抗抑郁药后“转躁”是不是双相?
在临床中 , 部分抑郁症患者对抗抑郁药比较敏感 , 抗抑郁药在其生理层面上发挥的作用显著 , 情绪迅速改善 , 甚至有兴奋、话多、过分乐观等轻躁狂症状 。
可如果减药或撤药后 , 轻躁狂症状很快就消失 , 那么这很可能是抗抑郁药诱发的 , 而不是真正的轻躁狂 , 不能诊断为双相障碍 。
事实上 , 即使不谈药物因素 , 临床中对于“抑郁发作之后立刻就出现轻躁狂发作 , 到底是不是双相障碍” , 这也是有争议的 。
国内目前最权威的精神医学巨著《沈渔邨精神病学》第6版指出:
如果紧接在抑郁之后出现短暂的、符合轻躁狂标准的轻度心境高涨和活动增加(有时显然是由抗抑郁药治疗所诱发) , 根据ICD-10标准 , 仍应保持抑郁症诊断 。
这段话意味着 , 有的抑郁症患者在缓解期感到比较愉悦、开心 , 活动增加 , 这是比较正常心理现象 , 而不是双相障碍 。
也就是说 , 我们精神科大夫应该注意患者出现轻躁狂、类似轻躁狂背后的心理活动和原因 。 如果有正常的心理因素或药物因素 , 不应该诊断为双相障碍 。
有的大夫在问诊中不够仔细、耐心 , 当然 , 也受到客观时间的限制 , 只要一发现患者有类似于轻躁狂的症状 , 就倾向于得出双相Ⅱ型的诊断 , 这是不妥的 。
|有的医生诊断抑郁症,有的诊断双相障碍,我的孩子到底是什么病?
本文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还有的精神科大夫认为只要患者出现轻躁狂症状 , 无论是不是抗抑郁药物诱发或心理因素 , 都属于双相障碍 。 如果症状不典型 , 那就是非典型双相 。 这也很可能导致过度诊断 。
在临床中我遇到不少这样的例子 , 尤其是青少年患者 。 其中一个高中生的经历让我印象深刻 。
该患者因长期遭受学习压力、家庭矛盾、人际矛盾等问题 , 出现重度抑郁发作 , 就诊于国内有名的精神科专科医院 。
医生开了抗抑郁药 , 发现他服用后情绪明显改善 , 心情变得很好 , 与同学聚会、社交非常活跃 。 复诊时 , 医生认为他有轻躁狂症状 , 改用双相Ⅱ型的药物治疗方案 , 抑郁药停药 , 增加心境稳定剂 。 结果 , 患者的情绪一下子非常低落 , 一度有强烈的自杀念头 。
我问诊时详细问他 , 当时吃了抗抑郁药后 , 为什么特别开心?
他说 , 本来得了抑郁症后非常悲观、消极 。 但用了药以后 , 情绪好一些了 。 再加上一贯严厉的父母有所反省 , 更加尊重他的感受 。
在经历了大半年的压抑、痛苦之后 , 这些改善令他内心充满了希望 , 并且认为自己的抑郁症已经完全康复了 , 所以非常高兴!
可后来抗抑郁药一停 , 加上心境稳定剂的作用 , 他的情绪大幅度下滑 , 极度低落 , 并出现灾难化思维 , 认为自己患上了“重性精神病”(双相障碍) , 肯定治不好了 , 病情更加严重 。
所以 , 其实该名患者“轻躁狂”背后 , 有药物的作用、父母态度的改变、抑郁症缓解期的正常心理活动 , 还有他的错误认知(以为抑郁症完全好了) 。 这并不是真正的双相障碍 。
05、从多学科角度看两者的区别
我们从多学科诊疗模式(MDT)的角度出发 , 尤其是结合大量的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的临床心理干预经验 , 深究患者的内心活动 , 抑郁症和双相障碍更容易被区分开来 。
抑郁症的患病根源是的叠加性心理创伤 。 患者长期感到压抑、自卑 , 不断自我否定 , 陷入负性情绪驱使下的单向思维 , 甚至是灾难化思维 。
他们还可能变得敏感多疑、容易把别人的好意当坏意 , 出现偏执型人格改变 。 当他们过去的大量心理创伤被激活时 , 就会出现大发脾气、打人毁物等激越行为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