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医生诊断抑郁症,有的诊断双相障碍,我的孩子到底是什么病?( 五 )
而双相障碍的患病根源里也有叠加性心理创伤 , 还有部分的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 。
双相障碍患者重度抑郁发作时 , 也会自我否定 , 陷入灾难化思维 。
本文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因为他们曾有过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 , 比如成长过程中遭受过过度夸奖 , 所以在情绪比较稳定 , 境遇比较顺利 , 或处于抑郁发作缓解期时 , 他们的心理活动容易走另一个极端 。
他们认为自己无所不能 , 前途一片光明 , 自我评价过高 , 自高自大 , 甚至自负 , 制定很多目标和计划 。 他们只想好的不想坏的 , 陷入了正性情绪驱使下的过度乐观中 , 对现实困难预估不足 。
而正因为对现实困难预估不足 , 所以他们在执行计划中很容易碰壁 , 最后虎头蛇尾 , 或者无法兑现 。 当挫折积累到一定程度 , 他们又容易出现自我否定、消极低沉的重度抑郁发作 , 如此恶性循环 。
其实 , 我们在临床心理干预中发现 , 双相障碍患者的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背后 , 也可能隐藏着心理创伤 。
我们接诊过的患者启林 , 他在高中时学习十分卖力 , 经常挑灯夜战 。 高中3年他都是优等生 , 老师、同学都认为他能考取“北清复交”等重点大学 。
结果启林高考发挥失常了 , 只有不到600分 。 他盯着这个数字感到难以接受 , 妈妈看到了也非常惊讶 , 还说了一句“怎么才考这么点分数” 。
这对他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创伤 。 他不得已上了一间普通本科院校 , 并寄望于通过考研“一雪前耻” 。 大学四年他一心扑在学习上 , 在同学中沉默寡言 , 表现得性格内向和自卑 。
最后他终于保研成功 , 而且性格和情绪来了个180度“大转弯” 。 他变得非常亢奋、精力充沛、喜好社交 , 主动找同学打牌、打游戏 , 而且很爱炫耀 。
启林的父母不淡定了 , “这孩子像变了个人似的 , 以前不爱说话、不爱出门 , 现在吹牛都不打草稿 , 兴奋得有点不正常了!”他们带启林到北大六院就诊 , 被诊断为双相障碍 。
其实 , 启林之所以出现轻躁狂发作 , 是因为高考失利后长期压抑 , 憋着一股劲刻苦努力 , 最后达到目标后感到扬眉吐气、兴奋无比 。 就像“范进中举”一样 , 可谓“喜极而疯” 。
总的来说 , 在抑郁症与双相障碍的鉴别诊断中 , 由于现行的精神医学、尤其是传统精神病学主要关注患者的外显症状 。 当症状不典型 , 或受到其它因素影响时 , 就容易导致诊断出现争议 。
但从积极的角度来看 , 当孩子被权威的精神科大夫诊断为双相障碍时 , 父母不要过分焦虑 , 要保持理性 , 并意识到:
孩子不一定就是这个病;就算是 , 这也仅是精神医学单一学科内的“标签” 。
父母应积极掌握科学的精神心理学知识 , 试着分析孩子患病背后可能的心理根源 , 才能不被精神病学/精神医学的“标签”牵着走 , 最终选择适合孩子的康复路线图 , 令孩子实现加快康复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失恋 你讲话好好听哦 (??????)?
- 本文转自:安徽共青团所有的经历 生活撂不倒的,就是那个不认输的你
- 原来有的人活着,就已经拼尽全力了
- 恋爱|不论男女,发自内心爱过,分开后才有的样子,装不出来
- 人生最重要的是经历,而不是看破,学会看清所有的事情
- 人的一生,一定要有的这三次觉醒
- 有的人要想“长一智”,还需先“吃一堑”
- 孙海洋 河北寻亲男孩称再遭亲生父母遗弃: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是孙海洋夫妇
- 为什么有的人特别有“女人味”,而有的女人身上一点都没有?
- 有的人说话很冲,工作也不是特别努力,却很受领导喜欢,为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