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贾宝玉一见到林黛玉,立刻就有种“恰似旧时友”的感觉( 二 )


那么他对《四书》的观点是不是认可呢?
为什么贾宝玉一见到林黛玉,立刻就有种“恰似旧时友”的感觉
文章图片
引用袭人转述宝玉的一句话 , 世间除了“明明德”外无书 , 都是前人自己不能解圣人之书 , 另出已意 , 混编纂出来的 。
这其实就是宝玉对四书的理解 。 他为什么认可《四书》呢?因为《四书》的第一本书是《大学》 。 《大学》开篇就说 , 大学之道 , 在明明德 , 在亲民 , 在止于至善 。
立身之本是什么呢?就是明明德 。 只有先有了道德修身 , 然后才能去做其他的事情 。 “明明德”是“格致诚正”和“修齐治平”这“八条目”的总要 。
如果没有“明明德”做基础 , 什么“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 一切就都成了沽名钓誉、追名逐利的工具 。
所以说 , 贾宝玉是不喜欢读书吗?不是 。 他读过的书比一般人多得多 , 正因如此 , 他才理解了读书的精髓 , 不是为了扬名立万 , 而是立德养性 。
《四书》是儒学的经典和基础 , 和道教的《道德经》 , 佛学的《心经》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 都是立足天地自然的圣人之作 。
如果把《四书》当成功名利禄的敲门砖 , 就曲解了圣人的学问了 , 更容易误入歧途 。 贾雨村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
贾雨村是林黛玉的老师 , 开始时候他还崇尚天地自然 , 他认为 , 天地生人 , 除大仁大恶 , 馀者皆无大异 。 若大仁者则应运而生 , 大恶者则应劫而生 , 运生世治 , 劫生世危 。
等到后来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之后 , 他的学问彻底蜕变成为功利之学了 。
最为可贵的是 , 贾宝玉在贾府这样一个大染缸里 , 始终都保持着那种与生俱来的天性 。
为什么贾宝玉一见到林黛玉,立刻就有种“恰似旧时友”的感觉
文章图片
天性是什么?
道家眼里的天性就是天道 。 天之道 , 损有余而补不足 。
佛家眼里的天性就是心道 。 是“五蕴皆空” 。
儒家眼里的天性就是品道 。 是“人之初 , 性本善” 。
贾宝玉的天性 , 是尊崇天地自然 , 尊崇圣人之学 , 但绝不用功名利禄来玷污这些经典 , 也绝不会变成他口中所不耻的“禄蠹” 。
所以我们看 , 大观园中的姐妹们在作诗的时候引经据典 , 貌似都比他有学问 , 但唯有一样比不过他 , 那就是杜撰 。 他的杜撰 , 其实是与《四书》的原旨相契合的 。
贾宝玉杜撰过许多有意思的故事 。
比如那个精彩的“林子洞”的故事 。 有些学究读到这段故事的时候 , 就在揣测 , 贾宝玉为什么把林黛玉比喻成一只老鼠?难道是暗示她是来偷自己家产的?天呢 。 好端端一个释放天性的小故事 , 居然被如此曲解 。
其实书中写得很清楚 。 黛玉听了 , 翻身爬起来 , 按着宝玉笑道:“我把你这个烂了嘴的!我就知道你是编派我呢 。 ”
这是黛玉在贾府少有的如此活泼放肆、释放天性的时候 。 这种情况也只有跟贾宝玉在一起的时候才有 。 反之 , 对于宝玉也是如此 。
为什么贾宝玉一见到林黛玉,立刻就有种“恰似旧时友”的感觉
文章图片
不过 , 在贾府这样的环境中 , 虽然十二钗个个都有宝贵朴素的天性 , 但可不是人人都有释放的机会 。
就比如说秦可卿吧 。 秦可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 。 她 , 兼具黛钗之美 。 书中这样写 , 其实就是给贾宝玉安排一个理想的精神伴侣 。
不过 , 大家看贾宝玉在宁国府 , 秦可卿第一次给宝玉安排的房间里有这样一副对联 , “世事洞明皆学问 , 人情练达即文章 。 ”贾宝玉赶紧说 , 快出去 , 快出去!
人情世故 , 是贾宝玉最不喜欢的事情了 。 所以说 , 秦可卿所生活的环境 , 注定她只能徒具黛钗之形 , 却不能拥有黛钗之神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