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马尾 解读蕉下的“钥匙”,是新生活方式的变迁( 二 )



其二 , 产品不仅满足基本功能 , 还要提供额外的溢出价值、情绪满足等 , 引导消费者为快乐、兴趣买单 , 从这个维度来看 , 生活方式品牌其实是在各行各业打造了一个个“迪士尼” 。
以蕉下主攻的飞盘、露营、徒步等城市户外场景而例 , 这些与传统的竞技运动不同 , 属于强社交、强愉悦的户外轻运动 , 超越了基本的生存需求 , 用户从其中获取的主要是愉悦满足与情绪价值 。
其三 , 因为定位于包含着满足情绪价值的美好生活方式 , 因此 , 与终端用户同频共振变得相当重要 , 直连用户的DTC模式 , 成为了上述品牌的共性选择 。
在奢侈品领域 , 柜姐和金主保持着极为紧密的联系;而lululemon就连品牌的命名权 , 也来自消费者评鉴组的意见 , 替代了创始人喜欢的“Athletically Hip” 。
反观蕉下 , 相比于工业时代品牌“我会什么 , 我做什么” , 蕉下的模式是“在特定场景下 , 用户要什么 , 我做什么 , 还能做什么” 。
在蕉下 , 新品的策划、开发、设计、试销、优化等环节 , 均有消费者参与;在其销售占比中 , 自营渠道始终占据大头 , 对营收的占比过去三年间 , 一直高达80%以上 。

蕉下的这一增长策略 , 与很多新消费品牌 , 为了实现高增长而低价竞争、毛利微薄大为不同——这恰恰是“新生活方式品牌”获得的附赠 。
性感门面 , 硬核产品
毫无疑问 , 所有的生活方式品牌 , 因为要为用户提供情绪价值 , 普遍都善于讲故事 , 玩概念 , 做品牌 。
lululemon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 加拿大主流媒体一度把其吸粉能力比喻为“邪教式的”(Cult-like) 。
但故事讲得再动听 , 前提都是产品品质、功能不能拉垮——生活方式品牌最为擅长的是 , 把产品优势 , 通过品牌这一“哈哈镜”极致放大 , 在达成这一目标的进程中 , 他们也存在着诸多共性 。
其一 , 始于单点突破 。
戴森始于吸尘器、lululemon发家于瑜伽裤 , 蕉下起于防晒伞 , Louis Vuitton起步于皮箱 。
这也不足为怪 , 品牌扛起“引领生活方式”的大旗后 , 不能依靠简单粗暴的低价拼杀 , 必须靠极致产品脱颖而出 , 打磨产品的过程极为漫长 , 而且公司早期也分身无术 , 同时上线多元产品 。
以戴森为例 , 从1979年公司成立 , 直到1984年 , 连续开发了5127个原型设计之后 , 也研发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无尘袋真空吸尘器 。
当然 , 馈赠也相当丰厚——在英国市场 , 戴森的上述产品 , 几年后就占到了直立式吸尘器市场的 47% 。
蕉下也是如此 , 自从2013年成立 , 一直到2019年 , 防晒类产品都占据了绝对大盘 , 营收贡献高达99.3% 。

单点突破的好处在于:
第一 , 力出一孔 , 产品成功率相对较高 , 容易打造长青爆品 , 蕉下的几款防晒伞畅销至今 , 灼识咨询数据还显示 , 2021 年 ,蕉下防晒服饰的线上零售额 , 超过第二大品牌的5倍;
第二 , 可以沉淀出可复用的爆品方法论;
第三 , 集中资源 , 而非到处撒币 , 公司前期安全系数更高 。
其二 , 都有一个“既懂行业又懂用户”的创始团队 , 可以轻松代入、自由切换“供需”两端的双重角色——懂用户可以敏锐洞察需求 , 懂行业则可以基于市场需求找到最佳解决方案 。
lululemon创始人Chip Wilson 出身于运动世家 , 曾经拿过游泳比赛冠军 , 因此对于运动服饰有着吹毛求疵的挑剔;
耐克创始人菲尔·耐特入场 , 则是因为他原本就热爱长跑 , 进而爱屋及乌 , 痴迷上了体育鞋服行业;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