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上册课文《一封信》擅自删改原文,画蛇添足,错会原意( 三 )
在原文中 , 作者塑造了一个有着自己的软弱、因为独立支撑着家庭也有着伤心落泪的真实感人的母亲形象 , 而在教材里 , 这种对母亲的深度刻画统统一笔勾销了 , 而且母亲像中国人喜欢的那样 , 为孩子包办一切 , 成为围着孩子转的“宝妈”类型 , 连孩子写一封信 , 也要坐在孩子的身边 , 耳提面命 , 指点江山 , 这无形中弱化了原文强调的一个温润而坚韧的母亲形象质地 。
吉娜·卢克-帕奎特作品
文章图片
从中可以看出 , 中国的语文教材里 , 添加了原文中没有的意思 , 集中在画蛇添足地增加了父亲的“爱女儿”的描写 , 同时 , 相应地减少了母亲在家里有意培养女儿的独立思考意识、引导她坚强地面对生活、共同弥补父亲缺阵下的家庭担当的描写 , 把原文突出地强调父亲与母亲在家庭生活中扮演不同角色、蕴含着深刻人性开掘的构思给简单化、媚俗化了 。
出现这样的违背原文意思的篡改的原因 , 是教材编写者 , 没有把握原作者的创作思路与意图 。
我们结合吉娜·卢克-帕奎特的创作自白 , 可以看到她在写作中的一些追求与动机 , 较好地体现在《一封信》的创作中 。
吉娜·卢克-帕奎特作品
文章图片
一是为边缘人立言 。
在《一封信》里 , 作者塑造了一个打工者的留守亲人家庭 , 这样的家庭 , 很少受到人们关注 , 而作者却能聚焦这样的群体 , 身为一名德国的作家 , 的确可以看出 , 她的创作态度的独到与独特 。
吉娜·卢克-帕奎特作品
文章图片
二是深入人物的灵魂 。
吉娜·卢克-帕奎特在她的创作中说过 , 她力求将心比心 , 融入到他人的内心世界 , 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隐秘的精神领域 。
《一封信》虽然字数短小 , 但它深入到小女孩的内心世界 , 通过她的情感波动 , 折射出的却是家庭情境中父亲与母亲的不同的情感呈现与方式 , 文中的父亲虽然看起来 , 没有给予女儿更多的情感互动 , 但却用他在家庭里的随意的存在 , 就能够给予家庭以幸福的传输 , 体现出父亲的爱 , 是在不动声色中弥满到家庭里亲人共守的空间的 , 而母亲也以看似漫不经心的行动 , 隐藏着自己的软弱 , 而赋予女儿在自己这一个环节里施予孩子的精神慰藉 。
整封信里 , 最终塑造出的形象终端是父亲与母亲 , 而小女孩仅仅是了望家庭成员的一个窗口 。
现在小学语文教材里对父亲与母亲形象的改动 , 恰恰可以看出 , 教材编写者并没有领悟到原作者的创作用意 , 反映出教材编写人员与原作者自信与骄傲于自己能够烛照人物内心世界的原初创作动机有着天壤之别的距离 。
吉娜·卢克-帕奎特作品
文章图片
三是展现给孩子真实的世界 。
吉娜·卢克-帕奎特对自己的写作 , 有着这样的要求:孩子们最好生活在真理中 , 没有什么应该向他们隐瞒 。 所以《一封信》里在短短的篇幅里 , 并没有美化生活 , 美化人物 , 美化现实 , 而是直面现实的真实 , 如作者在原文中吝啬得并没有过美化父亲之爱 , 只有小女孩的单向度的崇拜父亲 , 但这并不影响父亲给家庭的支撑作用与巨大的影响力 。
相对而言 , 中国教材的编写者 , 明显偏离了作者的原意 , 美化了父亲 , 纯化了母亲 , 但这一切画蛇添足的描写 , 与作者的理念是相悖的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这位姓“陆”的父亲给孩子取名,遭同学嘲笑,语文老师:文化人啊
- 二年级学生厌学怎么办
- 5年级男孩语文成绩突飞猛进,只因暑假奶奶带他玩牌!方法可复制
- 语文宾语是什么意思 语文宾语的意思是什么
- 夜雨丨吴会娟:语文老师
- 将数学卷答成语文卷,思路清晰头头是道,你看该给几分
- 如何解决二年级学生不爱学习
- 秋分来了祝福语文案
- 小学语文:100个常见多音字及用法口诀,帮助孩子高效有趣的学习
- 套作是什么意思 套作一词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