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心心理 双减减出来的周末,孩子该怎么过?( 二 )


直到我和父母一同观看学校老师要求观看的教育讲座时 , 有一期正讲到了 , 双减政策之下 , 孩子的周末被空出来了 , 这两天的时间孩子们可以怎样度过呢?
在讲座中 , 老师建议家长们在周末时可以多带孩子去看看老人 , 陪伴老人的同时也让孩子体验与平时不一样的生活 , 或是让孩子多与同龄的小伙伴一起玩耍活动 。
相关的学校的学习任务完成之后 , 就应该让孩子多多放松 , 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
然而 , 我的父亲却表现出了不赞同 , 他仍然觉得孩子的周末如果全都用来玩耍放松而不进行约束 , 那势必就会让她玩野了心 。
由此 , 我也和父亲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 。
讲座中老师提出的建议中 , 我赞同多多陪伴老人不仅是一种孝顺 , 我们也能学习到许多老人的智慧 , 如果可以做到 , 我们应该尽量去做 。
但是种种现实原因之下 , 现在的家庭结构中其实大部分的年轻父母都会选择独立出小家庭 , 每周带着孩子去陪伴老人也是一件略有些麻烦的事情 。
更引发我深思的 , 也是父亲有所排斥的观点——孩子可以利用周末多与同龄人游戏玩耍 。
作为一名90后 , 我们这代人多数都是独生子女 。

而这一特征反映到我们现在长大之后 , 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社交恐惧症的普遍出现——以至于生活中能够与他人自如地进行无障碍交流竟被戏谑为“社交牛逼症” 。
这一交流与沟通能力的发展的关键期就在孩子的童年时期 , 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也应当被我们引起重视 。
同伴关系在儿童获得社会认同感、培养社会能力、发展健康人格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
当处在学校情境中时 , 儿童之间的交往在课上多与学习竞争和合作相关 , 在课下也会有游戏的交流 , 但毕竟课间的时间过于短暂 , 而为了学生安全着想 , 课下孩子们的活动也会多受限制 , 孩子们的交友范围也多会受到班级位置分布等因素的影响 。

因此其实孩子们发展同伴关系 , 是十分需要其他的环境的 , 是需要可以利用周末在小区里、或在其他活动场所与各种不同的孩子进行交流活动的 。
塞尔曼在他的同伴友谊发展五阶段论中提出 , 6~12岁的孩子会进行双向帮助的交流 , 尽管此时的帮助仍带有一些自我功利性 , 但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够使得孩子的交往技能充分发展 , 他们将会更加善于协调与他人的关系、获得有效传递信息的技巧方式、并具有通过他人的信息来决定自己行为的判断能力 。
在小学阶段 , 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也至关重要 , 此时正是儿童充分接受外界社会对自己的评价的时期 , 孩子尚还未形成对自己的清晰认知 , 而更多地是客观地接受他人对自己的认识 , 这部分渠道多来源于家长、老师和同伴 。
而在这三者之中 , 因为老师和家长经常会再斟酌之后再对孩子做出评价 , 而来自同伴的评价则是最丰富多样的 , 在与同龄人的活动交流中 , 更多的冲突就会引发更多的问题并展现出儿童的能力 , 这时来自同伴儿童的评价反馈对孩子的自我意识形成是巨大的影响的 。
在“双减”之前 , 我们的孩子大多只能在补习班相遇 , 但“双减”之后 , 孩子们的交流就有了更多样的可能 , 所以在这个孩子们其实本应该就有却被占据的自由的周末 , 不妨多让孩子和他人在一起玩耍活动 , 更能促进孩子多方面的发展 。

当然其实任何观点的提出并不是一定都是要让家长们全盘接受 , 毕竟每一个孩子的具体情况也需要具体分析 。
但我们也应当清楚 , 在没有人提出的情况下 , 我们可能永远也不会意识到——也许我们需要改变我们固有的教育思维模式了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