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假如你被作家朋友写成了卑鄙小人:一个真实事件中的创作道德( 五 )


本来 , 无论创作动机的对错 , D无疑是这个事情的受害者 。 但是她的反应让她也沦为攻击的对象 。 越来越多的人认为 , 不是L侵犯了D的名誉权 , 而是L比其他人更尖锐地看到了D性格里的虚荣伪善并写了出来 。
其中最离谱的一篇报道 , 将D定义为了一个“故意造成情绪困扰者”(IIED) 。 这篇文章说 , D的行为让人想到历史上白人女性对有色人种压迫时使用的说辞 。
作家|假如你被作家朋友写成了卑鄙小人:一个真实事件中的创作道德
本文图片
白人女性利用“故意造成情绪困扰者”的具体案例 。 文字为谷歌页面自动翻译 。
我认为这两个事情压根不是一个概念 。
白人女性对有色人种的压迫?对比一下D和L的照片也有点牵强 。 这篇文章更像是黑人作家史蒂文·赖斯的借题发挥 。
《The Atlantic》上的一篇文章也在攻击D , 质疑“她真的是个善良的人吗?”“或者她是一个披着善良灵魂外衣的操纵者?”
因为万字长文的披露 , 让D在这个事件中成为完全失控的歇斯底里者 。 她不断发邮件的质问 , 她从一开始就有的敏感反应 , 不断加码的索赔要求 , 死缠烂打的控诉和私人证据的调取 。 这些具体过程的描述让她成为了攻击欲望十分强烈的形象 。 以及 , L的反击成功了 , 的确有很多人站在了种族主义的角度上 , 抨击那个“玻璃心的白人” 。
至于L和其他的作家们 , 也完全是输家 。 聊天记录中曝光的尖酸刻薄令人震惊 。 他们和自己在聚光灯前表现出的形象 , 他们的话语和书中句子所表达的想法截然不同 , 这种不一致性让人强烈地感受到了他们的虚伪 。
作家|假如你被作家朋友写成了卑鄙小人:一个真实事件中的创作道德
本文图片
电影《JT·莱罗伊》(JT Leroy2018)剧照 。
L和那个作家群同时显示着当下写作的一个趋势——功利性写作 。
当她看到D在控诉自己的时候 , 第一反应是 , 她可以借助种族话题 , 从中获利 。 “这女人简直就是金矿”是她的原话 。 在她以及周边的作家眼中 , 创作已经不是由灵感与初衷激发的事情 , 而是一个可以不断打磨丰富的机器 , 借助它的转动来将路边的读者吸纳到气流旋涡的中心 。 她创作这些小说 , 不是因为(起码不是单纯因为)自己在华裔移民生活中有过什么刺痛的经历 , 或者她有什么要特别强调的未来主题 , 而是因为 , 以种族主义为主题的小说可以吸引一批固定读者 , 让她自己处于当今文学关注点的中心 。
创作自由归创作自由 。 但我猜 , 这些聊天记录曝光后 , 不会有人再相信 , 她的创作是真诚的了 。
不过这其实还带来了另外一个思考——没错 , 现在曝光的证据显示L等作家都很虚伪 , 但我们又是通过什么途径得知这一点的 , 如果将每个人的聊天记录和现实生活对应起来的话 , 能有多少人做到严丝合缝呢?
人都是有或多或少的缺陷的 , 然而聊天记录将人性缺陷与丑陋的痕迹保留了下来 。 它完全改变了我们评价一个人的机制 。
例如 , 假设我们今天指控德国作家马丁·瓦尔泽曾经参加过纳粹空军并犯下恶行 , 我们可能需要阅读一部相当完整的传记 , 里面需要有很稀有的信件、日记或其他资料 , 还要注意资料的可靠度和叙事者的口吻是否存在情感误导等 。 因此 ,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 如若某个人的丑陋行径并没有占据过多的比重 , 它会在时间和生命中逐渐边缘化 。 但聊天记录的存在 , 将这些丑陋的一面放置到了被关注的中心 。 而且 , 屏幕和对话的截取还剥夺了大部分言论的语境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