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团团医生LYNN 美国心理学教授:过于完美的童年,反而会剥夺孩子成年后幸福感?( 二 )


丽齐有坚实的友情、亲密的家庭 , 和极度空虚的感觉 。 她告诉我 , 之所来咨询 , 是因为她“就是不快活” 。
她还说 , 令人沮丧的是 , 她找不出来自己到底是对什么不满 。 她说她有一对“棒极了”的父母 , 两个出色的手足 , 支持她的朋友 , 极佳的教育 , 很酷的工作 , 健康的身体 , 漂亮的房子 。
她的家族史上 , 没有抑郁症或焦虑症病人 。 那为什么她老是失眠呢?为什么她总是犹疑不定、怕犯错误、无法坚持自己的选择呢?为什么她认为自己不像父母一直评价的那样“惊人”、觉得“心中总有一个空洞”呢?为什么她描述自己感觉“飘忽不定”呢?
我被难住了 。 这个案例里没有漠不关心的父亲、求全责备的母亲和其他放任自流、爱贬低人、杂乱无章的照料者 , 问题出在哪里?
当我试图弄明白时 , 令人惊奇的事情发生了:类似的病人越来越多 。 我的沙发上坐满了二三十岁的成年人 , 自述患上忧郁和焦虑 , 很难选择或专注于某个令人满足的职业走向 , 不能维持良好的“亲密”关系 , 有种空虚感或缺乏目标感——但他们的爹妈无可指摘 。
恰恰相反 , 这些病人都说到他们是多么“崇拜”父母 , 说父母是自己在这世上“最贴心的朋友” , 从来都是有求必应 , 甚至出钱让他们来接受心理治疗(当然也在替他们付房租和汽车保险) , 这让他们既愧疚又困惑 。 毕竟 , 他们最大的抱怨就是无可抱怨!
起初 , 我很怀疑这些人的陈述 。 童年一般都不完美 , 那么 , 如果他们的童年很完美 , 为何会如此迷茫、不自信?这跟我学过的知识背道而驰 。
但相处一段时间后 , 我开始相信他们并无粉饰或曲解 。
他们真的拥有关爱备至的父母 , 给他们“发现自己”的自由 , 鼓励他们想做什么都行 , 接送他们上学放学 , 陪他们做作业;
当他们在学校受欺凌或孤立时出手相助 , 在他们为数学发愁时及时请家教 , 看到他们对吉他表现出一丝兴趣就掏钱让他们上音乐课(丧失兴趣时又允许他们放弃);
当他们违规时跟他们谈心 , 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惩罚(运用“逻辑后果”来替代惩罚) 。
一句话 , 这些父母很“体贴” , 投入地引导我的病人们顺利通过童年的种种考验和磨难 。 作为一个力不从心的妈妈 , 我常会在听病人陈述时 , 暗自奇怪这些伟大的父母是怎么做到这一切的 。
直到有一天 , 另一个问题浮现在我脑海:这些父母是否做得太多了?
是啊 , 我 , 还有无数同样的人 , 都在努力地做好父母 , 就是为了今后我们的孩子不至于沦落到心理医生的沙发上 , 而我正在目睹这种养育手段的血肉后果 。 为了给孩子提供正确的养育 , 我们拼尽全力、精疲力竭 , 而他们长大之后 , 却坐在我们的办公室里 , 诉说他们感觉空虚、迷惑、焦虑 。
我读博士时 , 学院里的临床焦点在于缺乏父母体贴如何影响孩子 , 谁都没有想到问一问 , 如果父母过度体贴的话 , 这些孩子又如何呢?
在美国 , 育儿一直是个争议话题 , 因为风险太大 , 而各派学说难有定论 。 在不同门派之间 , 一直剑拔弩张:亲密育儿派 VS 严格教导派 , 儿童中心派 VS 家长中心派 , 社会风向“三十年河东 , 三十年河西” 。
不过 , 所有育儿法的根本目的是一样的:将孩子培养成未来充满幸福感的成年人 。 我的父母希望我幸福 , 我祖父母也希望我父母幸福 。 不过 , 近年来出现的变化则是:人们对幸福的看法和定义不同了 。
如今 , 光是幸福还不够 , 你得更幸福 。 美国梦以及对幸福的追求已经从“寻求大致满足”变异为“你必须任何时候、各个方面都幸福”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