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祖是指的是谁,马祖是什么人( 五 )


2.平常心是道
马祖提倡顺乎自然,休息心思,对善恶也不作思量,进而逐渐形成平常心是道的思想 。马祖提出平常心是道的思想,把平常心看做是众生成佛的根源 。他说:
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但有生死心 , 造作趣向 , 皆是
污染 。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 。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
舍,无断常,无凡无圣……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 。
这里所说的平常心是指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 , 无凡圣的心 , 这个心是众生本具的不有意造作,不作分别的本心、圣心 。平常心包括迷与悟,而不偏颇任何一方,又是众生日常现实的心 。这见于日常的行住坐卧等起居动作 。不过众生日用而不知,以至不能发挥自己本具的佛性妙用 。关于马祖的平常心,本文将另起一段加以详细说明 。
平常心是道 , 与中国传统“极高明而道中庸”思想也有相似处,不刻意追求外在超越的理念,而是将其纳入日用常行之中 。马祖提出“随处任真”,认为人在穿衣吃饭、担水运柴、待人接物、日常生活之中明了禅理,提升意境 。这就把禅推进到世俗生活之中 。使成佛的道路由记诵佛经、坐禅修行转向世俗日常生命活动 。
马祖又说“道非色相” , 即道是无质碍无表相的 。又认为“道即是心,不可将心还修于心 。”这就是说道是超越现象、超越时空,超越认识的,离一切相,但它又是内在的 , 不异于心 。道就是心 , 心自身无法修于心,这样道也不属修持而只能体会 。这个心不是别的心而是平常心,众生随顺现实之心,无有取舍,无所执著,不别是非,如此自然动作便体现了道,因而说平常心是道 。
马祖强调无需向外寻求,而是直观自心,即直指人心,其后继者进而强调不用分析思虑,只要透彻觉知自身具有的佛性 , 即是成佛的境界 。从而明确提出“直指人心 , 见性成佛”的主张(此语最早见于希运禅师的《传法主要》) 。这样在心性的体用关系上,也由过去重视对心体的自觉回归,转为强调心用的彻悟 。突出整个心灵的现实作用,则不是对形而上的灵知,心性本体的探讨 。因而与荷泽宗所讲“知之一字,众妙之门”不同,而讲“知之一字,众祸之门” 。因而洪州马祖的禅法更多强调在心的具体、现实作用中去体悟大道和获得解脱,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与中国传统的儒家重视现实的理念能更好融通 。在佛教认识论上,它彻底地高扬了人的主体性地位,因而较之佛教在以前过于重视形而上的探索,是一种深刻的心灵革命和宗教改革 。
马祖禅法的平常心是道,宗密把它归结为“触类是道则任心”,他在《圆觉经大疏钞》中说:“起心动念,弹指、謦咳、扬眉,固所作所为,皆是佛性全体之用,更无第二主宰 。如面作多般饮食,一一皆面,佛性亦尔 。全体贪、嗔、痴,造善恶,受苦乐故,一一皆性 。”这里触类则指人们的各种日常活动,动作行为,认为人们的一切动作行都是佛性的全体作用,包括善恶苦乐,甚至贪、嗔、痴也是体性的作用 。强调不要专向内心去观察体念,而是从一切事象去领会体悟,从当前事象中把握真实,求得解脱 。
对于任心,宗密解释说:“言任心者,彼息业养神之行门也 。谓不起心造恶修善,亦不修道 。道即是主,不可将心还修于心 。恶亦是心 , 不可以心断心 。不断不造,任运自在,名为解脱人,亦名过量人 。无法可拘,无佛可作 。何以故?心性之外,无一法可得,故云但任心即为修也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