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度是由什么决定的,地质环境风险经济学评价理论基础( 五 )


E陷≥17:塌陷高易发区;E陷=13~16:塌陷中易发区
E陷=9~12:塌陷低易发区;E陷≤8:塌陷不易发区
【危险度是由什么决定的,地质环境风险经济学评价理论基础】表5-1-4 岩溶塌陷易发程度数量化评分表
续表
表5-1-5 碳酸盐岩岩溶发育程度分级标志
(5)地下水污染危险性评估
地下水污染的危险性,可以用地下水脆弱性或地下水防污性能来评估 , 评估方法可以根据评价区的实际情况,选择DRISTIC法或其他方法,当然危险性的表达指标“危险度”的计算要经过适当的变通 。在这里推荐一种适合于平原地区的地下水污染危险性的评价方法 。
通过对大量国内外资料[22~46]分析 , 地下水防污性能主要影响因子主要为地下水埋深、包气带岩性及其厚度、含水层厚度 。包气带土层的防污性能主要表现为包气带黏性土层阻隔能力 。换句话说,在进行范围不大的平原地区地下水防污性能评价时,以包气带黏性土层污染防护性能为主要控制因素进行评价即可 。
根据试验研究结果[22]及其他研究成果[22~25],归纳总结得出黏土、粉砂质黏土和胶泥土等各种土层不同厚度所对应的污染防护性能如表5-1-6 。
表5-1-6 黏土、粉砂质黏土和胶泥土不同厚度所对应的污染防护性能[2]
表5-1-6表明,如果某地区地下水含水层之上的黏土、粉砂质黏土或胶泥土层累计厚度hm分别达到16.5m、21.0m、5.0m时,如果没有影响此厚度变化的人类活动(如开挖深坑、钻井等),则地面的“三废”不会污染其下的地下水 。若厚度小于这些值,其污染的危险性由各类土的具体厚度h决定,污染危险度H计算方法为
式中:H为地下水受污染危险度;h为地下水含水层之上的黏土、粉砂质黏土或胶泥土层的累计厚度 , 当其分别等于或超过16.5m、21.0m、5.0m时,H=1;hm为地下水含水层之上的黏土、粉砂质黏土或胶泥土层累计厚度分别对应的16.5m、21.0m、5.0m值 。
如结合地下水的水量和质量,便可以评价地下水的污染风险 。结合表5-1-6的参数值,可对地下水污染风险进行评价分区 。

危险度是由什么决定的,地质环境风险经济学评价理论基础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2、泥石流危险度区划地质灾害危险度区划,国内外已有许多成功的范例 。这些成果的科学基础,即认为地质灾害的区域分异,都是孕灾环境和致灾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地质灾害危险区划的方法,实际上是多因子综合分区方法 , 即选用多个环境背景和灾害特征因子,采用一定的逻辑和数学规则,构成一个综合指数,以此指数作为危险度分区的依据,在此基础上进行危险度分级 。分区成果 , 通常以行政区域、网格区域和流域单元为表现形式,尤其以前两种形式为常见 。
地质灾害危险度区划的这一基本思路和技术路线,体现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在定性基础上定量的特点,是地学研究中用得较多的一套方法 。这套方法的关键技术问题是如何合理地选择与地质灾害危险性相关的因子,选择多少个因子才是合理可行的,如何确定主要因子和次要因子 , 又如何客观地确定各因子的权重 。以上问题 , 对不同的地质灾害类型可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因此 , 就某种地质灾害的危险度区划而言,只能说有某种代表性方法,而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 。
在探讨地质灾害危险度区划方法时,采用不同的定量化数学方法来构成一个危险度分区的综合指数 , 近年来是许多青年学者追逐的热点 。主要有,神经网络法、投影寻踪法、信息熵法、关联度分析法、模糊数学法、可拓法、粗糙集法、层次分析法、正反负矩阵权重分析法,各种数理统计方法层出不穷 。近期的许多方法,虽在因子赋权和综合指数的表达上有所翻新,但多疏于考虑一个基础性问题,即如何针对某种地质灾害,合理地选择相应的区划因子并合理量化,这往往是决定区划成功的关键所在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