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双方心理素质的差异主要指,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有哪些( 八 )


交往过程能否顺利进行以及交往的结果如何,常常影响人际关系的状况 。心理学研究表明,上述交往过程的三个层次出现偏差或障碍,都会影响人际关系 。
(1)信息沟通过程中的障碍 。信息沟通过程中的障碍主要是交往双方的文化背景、社会环境、人格等方面的因素影响 。具体来说,就是由于双方文化程度上的差异、风俗习惯的不同、社会经验的不同以及出于某种需要、动机而产生的对交往对方发生的信息产生误解、曲解、断章取义、难消化、偏见 。交往双方在人格特征上的差异,亦能造成沟通障碍 。
(2)社会知觉 , 归因过程的障碍 。在社会知觉、归因层次上出现的障碍 , 常见的有第一印象 , 刻板印象、晕轮效应等 。
第一印象,是指在人际交往中,第一次给人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以后要改变这种印象往往不太容易 。这种现象显然是不利于人际关系的交往 。因为我们认识并了解一个人,不可能只通过一次或两次交往就完成的 , 而第一印象又容易限制我们对人的进一步了解 。
刻板印象,是在人际交往中,对一类人进行简单的概括或分类所形成的不正确印象 。它使人在无形中戴上了深有偏见色彩的有色眼镜 。有些种族岐视就有这方面的心理根源 。刻板印象在符合客观事实或交往对象时,有助于认识人、理解人,有助于交往;如果这种印象不符合客观事实或认知对象具有特殊性时 , 就会对他人造成错误的判断,从而影响良好的人际关系 。
晕轮效应,也叫光环现象 。“晕轮”原意指月亮周围的光环,比喻高尚的东西更高尚 , 丑陋的东西更丑陋 。“晕轮”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的作用便被叫作“晕轮效应” 。在人际交往中,某人身上所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特性掩盖了真相,从而给社会知觉和归因造成障碍 。晕轮效应掩盖了人的本来面貌,容易产生对人的盲目崇拜或全盘否定,从而影响人际关系 。
(3)互动层次的障碍 。在互动层次上,容易出现的心理障碍主要是自我意识障碍 。自我意识 , 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存在、自己与他人和周围事物的关系以及对自己行为诸方面的意识 。这种意识是通过思维起作用的一种领悟,即主体对有关自己诸方面的领悟 。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 自我意识是通过与他人的交往而获得的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利提出了“镜中之我”的理论 。“镜中之我”就是指人是通过观察别人和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自我意识,完成自我评价的 。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之间出现差距,可能是因为自我认识不准(或高估或低估)造成的,也可能是由于怕别人取笑而有意高估或低估造成的 。
自我意识障碍是人际关系的一大心理障碍 。要克服这种障碍,从社会来讲 , 就要加强对下一代人的培养和教育 。家庭、学校及教育机构都要重视培养下一代人的正确的自我意识 。
此外,人格特征、自私与猜疑、嫉妒与羞怯等心理,都会影响人际交往的效果 。
人际交往的心理策略
(1)角色协议 。人际交往建筑于心理学的“自我状态” 。即每个人在心理上都有三种自我状态:父母的自我状态,成人的自我状态和儿童的自我状态 。父母的自我状态是指父母对其子女的态度及行为而言 , 常表现为以权威与优越感为标志的统治、责骂和其他专制作风 。
儿童的自我状态是泛指一切像孩子们的态度与行为,常表现为好奇、冲动、情绪化等 。成人的自我状态的特征是注意对事实根据和理智的分析,表现为能站在客观的立场上面对实际 , 能冷静的脚踏实地、合乎逻辑地分析情况 。在这三种状态中,每一种状态都可能对人有暂时的或长期的支配作用,并使人产生相应的感觉与行为方式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