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双方心理素质的差异主要指,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有哪些(11)


大学生人际关系不适的表现
有关调查表明,大学生心理问题中,关于人际交往的已占50%以上,而以前的统计中 , 恋爱烦恼占据首位 。交际烦恼超过恋爱困扰 。仔细分析,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困惑、不适可以分为以下5类情况:
第一类:缺少知心朋友 。
这类大学生通常多能正常交往 , 人际关系也不错,但自感缺乏能互吐衷肠、肝胆相照、配合默契、同甘共苦的知心朋友 , 为此,有时不免感到孤独和无奈 。
第二类:与个别人难以相交 。
这类大学生与多数人交往良好 , 但与个别人交往不良,他们可能是室友、同学或父母等与自己关系比较近的人,由于与这些人相处不好 , 常会影响情绪,成为一块“心病” 。
第三类:与他人交往平淡 。
这类大学生能与他人交往,但总感到与人相处的质量不高,缺乏影响力 , 没有关系比较密切的朋友,多属点头之交,没有人值得他牵挂 , 也没有人会想念他,他们难以保持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这类同学多会感到空虚、迷茫、失落 。某高校06级一学生,因同学关系不好 , 倍感孤独、压抑,最后离校出走 。在离学校较近的几个中小城市闯荡了一圈后又回到了学校,在校园中与接到通知后星夜赶到学校的陈某父母不期而遇,此时,悲喜交加的陈某父子面对的,除了学校因陈某不假离校、旷课50多个学时而给予的勒令退学处分和校方师生的同情之外,谁也无力给予陈某更多的安慰 。
第四类:感到交往有困难 。
这类大学生渴望交往 , 但由于交往能力有限、方法欠妥或个性缺陷、交往心理障碍等原因,致使交往不尽人意,很少有成功的体验,他们往往感到苦恼,很希望改变社交状况 。大一年级女生小张,她在家里一直养尊处优,家务活全部由父母包办 , 自理能力不强 。进入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使她觉得不安 。她开始独来独往,渐渐地 , 她有种异样的感觉,好像全寝室同学都看不起她,打开水也要她去,扫地也叫她 , 她觉得自己成了别人“差使”的对象,越发闷闷不乐,上课也毫无兴趣 , 成绩一落千丈 。
第五类:社交恐惧症 。
这类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特别敏感、害怕,极力回避与人接触 , 不得不交往时则紧张、恐怖、心跳加快、面红耳赤 , 难以自制,总是处于焦虑状态 。他们害怕自己成了别人注意的中心,害怕自己在别人面前出洋相,害怕被别人观察 。总担心自己会出现错误而被别人嘲笑,总处于一种莫名的心理压力之下 。与人交往,甚至在公共场所出现,对他们来说都是一件极其恐怖的任务 。
社交恐怖症是非常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工作的一种心理障碍 。许多一般人能够轻而易举办到的事 , 社交恐怖症患者却望而生畏 。患者可能会认为自己是个乏味的人,并认为别人也会那样想 。于是患者就会变得过于敏感,更不愿意打搅别人 。而这样做 , 会使得患者感到更加焦虑和抑郁,从而使得社交恐怖的症状进一步恶化 。许多患者改变他们的生活,来适应自己的症状 。他们(和他们的家人)不得不错过许多有意义的活动 。
大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存在问题的原因
1、家庭教育的原因;
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 , 所以在家里父母总是怕孩子吃亏,慢慢的就养成孩子自私的心理 。并且有些家长本身人际关系就不好,由于长期的渲染,致使孩子也反感与人交往 。正所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 所以很多事情孩子都是从他们那里学来的 , 所以有时候,做家长的应当让孩子接受一些挫折教育和吃亏教育,这样才会让他们真真的自己去了解社会感知社会 。真正的去为人处世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