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美育的标题,有关美育的古诗词( 二 )


五、古诗词中的画面美
我国很多古诗词可以说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动静相宜的图画 。我们只有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感受其美,获得美的熏陶,美的享受 。如杜牧的《泊秦淮》 , 第一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就不同凡响,烟、水、月、沙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 绘成了一幅柔和幽静极其淡雅的水边月夜图,用笔轻淡,迷蒙冷寂的气氛又是多么地浓啊 。第二句“夜泊秦淮近洒家”就好像给这幅画题的字一般 。那座中欣赏“亡国之音”的是封建贵族、官僚、豪绅 。国事衰退 , 这些统治者还沉溺于灯红洒绿之中,寻欢作乐,纵情声色 , 在这样一幅令人揪心的画面中,我们体会到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
在中国传统艺术启蒙实验室,在白蔡老师的带领下 , 和孩子一起,培养对美得感知力
对中国传统艺术的认知力,对民族文化的自信与尊重,让审美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基本能力
上周我们认识了顾恺之,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留下名字的画家 。
其实顾恺之他不单单是画画的好,而且还善于总结,让中国的绘画有了理论 。同时因为他出生贵族,从小受过很好的教育,所以他还是诗人 。
后人就称他“三绝”,分别是画绝、文绝和痴绝 。
他的留下的主要作品中,上周认识了《女史箴图》这周我们要认识另外一副经典作品――《洛神赋图》
一、梦中的罗曼蒂克
(平台限制高清图片无法上传,需要的伙伴可以私信我哦)
上周我说《女史箴图》超长 , 全卷长348.2cm 。看来我错了,《洛神赋图》更长,加上题字有得有699CM , 这个到底有多长,大家可以拉一个尺子试一下,好像一说到顾恺之的画 , 我们都要拉尺子来衡量 。
洛神赋图是顾恺之根据曹植的《洛神赋》这篇文章而画的画 ,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幅改变至文学的作品 。
从这里我们也看出了顾恺之和别人不太一样,大概是读书读得多吧,他在那个时代也是 “进步青年”了 。
《洛神赋》这篇文章,是曹植写的,曹植是谁呢?有可能他的诗比他的名字要被大家熟知的更多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七步诗的作者 。
曹植在此赋中虚构了自己与洛神的邂逅和彼此间的思慕爱恋,洛神形象美丽绝伦,人神之恋飘渺迷离,但由于人神道殊而不能结合,最后抒发了无限的悲伤怅惘之情 。
顾恺之通过六个场景:洛水休息、初遇洛神、曹植和洛神短暂相会、别离、登船追赶、失望而返 。
在画中,曹植用多少笔墨来描述洛神的美,顾恺之就用多少笔墨来表现洛神的美 。
“翩若惊鸿 , 婉若游龙” , “轻云蔽月”、“流风回雪”、“太阳升朝霞”、“芙蕖出绿波”,好吧,群里的妈妈们表示 , 不对书,连这么夸女孩都不会呀 。
(洛神的美)
(芙蕖出绿波)
二、孩子的作品
1、迷之场景
书香节的时候,刚好趁着节日就入了几本画册 , 都是孩子非常喜欢的画册,画册要怎么看呢?先的展开吧 。
可是“洛神赋”对于苗来说还是比较陌生呀,她喜欢的是“韩熙载夜宴图”因为那里面有皇帝派去的"007" , 不太喜欢“富春山居图”,但是却喜欢白老师讲富春山居图,那跌宕起伏的故事 。
我说要不我们把三幅图都打开吧,比一比看谁最长,于是才有了这三幅画同框的“比较” 。
1、吾人急应提倡美育,使人生美化,使人的性灵寄托于美,而将忧患忘却 。于学校中可实现者,如音乐,图画,旅行,游戏 , 演剧等,均可去做,以之代替不好的消遣 。―蔡元培《对于学生的希望》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