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的文雅说法,中国农历十二个月份的常见别称(14)


七月
七月:通常称:巧月、瓜月、兰月、兰秋、肇秋、新秋、首秋、相月、孟秋、初秋 。
七月:七月凤仙节节开,又称巧月 。巧月:七月七日是我国妇女向天上的织女星“乞巧”的月份,乞求织女使她们心灵手巧 。所以,七月就叫“巧月” 。
八月
八月:通常称:桂月、壮月、仲秋、中秋、仲商、桂秋、正秋、商吕、竹春 。
桂月、壮月、仲秋:农历八月,一曰桂月,二曰壮月,因居秋季之中,又叫“仲秋” 。
仲秋、中秋、仲商、桂秋、正秋、商吕:在民间,人们根据节气、农事、花期等又将八月称为仲秋、中秋、仲商、桂秋、正秋、商吕 。
桂月:八月桂花遍地香 , 又称桂月 。八月桂花遍地开是人们争相吟颂的佳景 , 八月美名曰“桂月”,自然是名副其实了 。
九月
九月:通常称:深秋、暮秋、穷秋、凉秋、霜商、商序、菊月、季秋、晚秋、杪秋、三秋、暮商、霜序、朽月、玄月、青女月、三孟秋 。
深秋、暮秋、穷秋、凉秋、霜商、商序:在民间,人们根据节气、农事、花期等将九月称为深秋、暮秋、穷秋、凉秋、霜商、商序 。
菊月:九月菊花傲秋霜,又称菊月 。到了农历九月 , 万木萧瑟 , 落叶纷纷,独有那婀娜多姿、热烈怒放的菊花给人们以活力和温暖,“菊月”被世人看作是九月的代称 。
杪秋:暮秋 。
三秋:秋季的第三个月,即九月 。
十月
十月:通常称:阳月、阴月、小阳春、孟冬、初冬、上冬、良月、露月、开冬、冬、飞阴月 。
阳月:十月芙蓉显小阳,又称阳月 。
阴月:十月叫成“阴月”的理由据说是源自古代阴阳学说,十月要“纯阴用事,嫌于无阳,故以名之 。”
小阳春:指农历十月,现在还习惯称夏历十月为“小阳春” 。
孟冬:初冬,指农历十月 。
十一月
十一月:通常称:辜月、冬月、仲冬、中冬、畅月、葭月、龙潜月 。
辜月:十一月叫“辜月”,有吐故纳新的意思,正像古人所曰:“十一月阴生 , 欲革故取新也 。”
冬月:冬月葭草吐绿头 , 又称葭月 。
十二月
十二月:通常称:腊月、季冬、严冬、残冬、冰月、严月、除月、季冬、残冬、末冬、嘉平、穷节、星回节 。
腊月:古代在农历十二月合祭众神叫做腊 , 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 。腊月梅花吐幽香,又称腊月 。腊月是农历十二月,因在十二月里要摘腊祭,这种称呼在秦朝时就已经家喻户晓了 。
希望能帮到你~
我国关于月份的称谓何其多 , 不信请看:
一月
一月:通常称:正月、柳月、端月、初月、嘉月、新月、开岁、陬月 。
正月:正阳之月 。
柳月:正月银柳插瓶头 , 又称柳月 。
端月:是指农历的正月,一年的开始为“正” 。后来,秦始皇当政,“正”和“赢政”的“政”谐音,所以正月便改为端月 。端,顶也,仍是开端伊始的意思 。秦始皇名“政”,秦人改“正月”为“端月” 。
二月
二月:通常称:杏月、仲春、仲阳、如月、丽月、花月、仲月、酣月 。
杏月:二月,大地吐绿 , 万物迎春,杏花含苞欲放,所以二月冠以美丽的名称――杏月 。“二月红杏闹枝头”,又称杏月 。
三月
三月:通常称:桃月、春晚、晚春、暮春、蚕月、上春、春日、绸月、季月、莺月、末春 。
桃月:三月桃花粉面羞 , 又称桃月 。到了三月,桃花怒放 , 绮丽芬芳,自然称“桃月”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