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的文雅说法,中国农历十二个月份的常见别称(11)


而古人以农历十月为孟冬,十一月为仲冬,十二月为季冬,并将三个月份合称“三冬” , 用以代指冬季 。如唐代诗人杜甫《遣兴五首之二》诗中即有“蛰龙三冬卧,老鹤万里心”这样的句子 。冬季三个月共九十天,于是冬季又别称“九冬” 。如南朝沈约《夕行闻夜鹤》诗中有句云:“九冬负霜雪 , 六翮飞不任”
四季雅称,春:阳春、芳春、艳阳、三春、九春、辰季等,夏:朱夏、长赢、昊天、三夏、未季、等 。秋:金秋、素秋、商秋、高商、三秋、白藏等 。冬:玄英、安宁、寒冬、三冬、上天、丑季等 。十二月份:一月:正月、上月、初月、首岁、元月等,二月:令月、仲春、仲阳、花月、大壮、杏月等,三月:暮春、季春、桃月、桐月、姑洗、竹秋等,四月:仲吕、乾月、孟夏、六阳、农月、上夏、槐月等,,五月:星月、皇月、开明、端阳、启明等 , 六月:焦月、伏月、鹑火、庚伏、长夏等,七月:瓜月、凉月、新月、孟商、巧月、_秋、等,八月:南吕、桂月、大章、清秋、正秋、等 , 九月;菊月、贯月、季商、晚秋、咏秋等,十月:小春、玄冬、大月、吉月、良月、方冬、等,十一月:黄钟、六吕、新阳、天泉、周正、等,十二月:大吕、腊月、冰月、玄律、天皓、嘉平、晚冬、土牛等 。
按照农历月份,无论是依据数序,还是依据气候特征,还是物候特征,还是风俗习惯,各月又有不同的别名 。现择录以下,与共消遣 。一月:正月、陬月、孟陬、端月、孟春;二月:如月、杏月、仲春;三月:桃月、季春;四月:余月、清和月、槐月、孟夏;五月:皋月、榴月、蒲月、麦月、仲夏;六月:且月、荷月、伏月、季夏;七月:相月、巧月、霜月、孟秋;八月:壮月、桂月、仲秋;九月:玄月、菊月、季秋;十月:阳月、小阳春、孟冬;十一月:辜月、葭月、仲冬、冬月;十二月:涂月、腊月、嘉平月、季冬 。

十二月的文雅说法,中国农历十二个月份的常见别称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4、一月至十二月古代叫法 一月至十二月古代叫法
一月至十二月古代叫法,中国农历属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在古代,我们国家的祖先们就对农历月份有很多不同的叫法,有些是带有诗意的,有些是根据节气来叫的,下面来看看一月至十二月古代叫法有哪些吧 。
一月至十二月古代叫法1
1、正月:孟春、寅月、嘉月、首阳、献岁、早春、元月、端月 。
2、二月:建卯、夹仲、丽月、酣春、花朝、仲春、花月 。
3、三月:季春、姑先、桃月、辰月、莺时、末春、蚕月、桐月 。
4、四月:槐序、孟夏、麦春、乾月、除月、麦候 。
5、五月:建午、炎月、天中、午月、幕月、仲夏、蒲月 。
6、六月:季夏、林钟、征暑、荷月、遁月、精阳 。
7、七月:早秋、兰秋、首秋、建中、上秋、相月 。
8、八月:仲商、中秋、壮月、桂月、仲秋、南宫 。
9、九月:朽月、霜序、菊月、暮秋、无射、咏月 。
10、十月:良月、子春、孟冬、初冬、坤月、吉月 。
11、十一月:冬月、建子、葭月、畅月、复月、黄钟、寒月 。
12、十二月:建丑、严月、腊月、嘉平、残月、冰月 。
扩展资料:
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属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
有关二十四节气的民间谚语 , 多带有传统农耕文化的意味 。例如,“过了惊蛰节 , 春耕不停歇”、“春分,春分 , 麦苗起身”、“芒种忙忙栽”、“清明断雨,谷雨断霜”等等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