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的文雅说法,中国农历十二个月份的常见别称( 三 )


腊八粥在古时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多 。南宋人周密著《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 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 。至今我国江南、东北、西北广大地区人民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习俗 , 广东地区已不多见 。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百合等煮成甜粥 。也有加入桂圆、龙眼肉、蜜饯等同煮的 。冬季吃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既可口有营养,确实能增福增寿 。
腊月23
进行食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 。民间有“男不拜月 , 女不祭灶”的习俗 , 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在中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 。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 。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祭灶列入祭典 , 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 , 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
腊月24
扫房子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
“帚”字已见于甲骨文 。陕西出土的商周青铜器上,就有“子持帚作洒扫形”的铭文 。可见 , 人们在几千年以前就用扫帚扫除了 。《礼记》中,有“凡内外 , 鸡初鸣,……洒扫室堂及庭”的记事 。这说明,人们在很早以前就知道污秽、尘沫与传播疾病有关 。周书《秘奥造宅经》中就有“沟渠通浚 , 屋宇洁净,无秽气,不生瘟疫”的记载 。
《吕览法》称:“岁除日,击鼓驱疠疫鬼 , 谓之逐除,亦曰木难 。”后来,逐渐演变为年终的卫生大扫除了 。到唐代,“扫年”之风盛行 。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十二月尽 , 俗云月穷岁尽之日,谓之除夜,士庶家不论大小家 , 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 , 钉桃符,贴春牌,以祈新岁之安 。”清*顾禄《清嘉录.十二月.打埃尘》:“腊将残,择宪书(指历书)宜扫舍宇日,去庭户尘秽,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埃尘 。”清*蔡云诗《吴俞欠》诗曰:“茅舍春回事事欢,屋尘收拾号除残 。”《岁时琐事》则说:“十二月二十四日扫舍宇 , 凡有所为,不择宪书,多嫁娶 , 谓之乱丝日 。”
古代把春节大扫除称为“扫年” , 起源于古代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 。后来逐渐演变为年终的卫生大扫除 。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 。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 , 掸拂尘垢蛛网 , 疏浚明渠暗沟 。对于北方来说 , 严冬中的腊月扫房,只是掸扫而已 , 而在南方往往将桌椅板凳,甚至大架子床都抬到河边、井边去刷洗 。扫房以后,全家就要开始筹办年货,请香蜡纸码、供品 , 写对联、剪窗花、买挂钱、年画、鞭炮……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 , 由来已久 。又名“扫尘、打埃尘、除残、除尘”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
有趣的是,古时有关扫尘的由来,却有一个颇为诡异的故事 。
传说,古人认为人的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尸神 , 他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人的行踪,形影不离 。三尸神是个喜欢阿谀奉承、爱搬弄是非的家伙,他经常在玉帝面前造谣生事,把人间描述得丑陋不堪 。久而久之,在玉皇大帝的印象中,人间简直是个充满罪恶的肮脏世界 。一次 。三尸神密报 , 人间在诅咒天帝,想谋反天庭 。玉皇大帝大怒,降旨迅速察明人间犯乱之事,凡怨忿诸神、亵读神灵的人家,将其罪行书于屋檐下 。再让蜘蛛张网遮掩以作记号 。玉皇太帝又命王灵官于除夕之夜下界,凡遇作有记号的人家,满门斩杀,一个不留 。三尸神见此计即将得逞,乘隙飞下凡界 , 不管青红皂白,恶狠狠地在每户人家的屋檐墙角做上记号,好让王灵官来个斩尽杀绝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