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节的来历是什么,二月二龙抬头的风俗来历( 五 )


二月二 , 三月三,清明寒食过三天 。还是先说食俗吧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老百姓哪有不关心自己的生计问题的 。希望 *** 多为百姓做实事,那样就天下幸甚 , 社稷幸甚 。话说普通人家在这一天要吃面条、春饼、爆玉米花、猪头肉等,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 。吃春饼 , 一个比手掌大的春饼就像一片龙鳞 。春饼有韧性,内卷很多菜 。如酱肉、肘子、熏鸡、酱鸭等,用刀切成细丝,配几种家常炒菜如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一起卷进春饼里,蘸着细葱丝和淋上香油的面酱吃 , 真是鲜香爽口 。吃春饼时,全家围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饼放在蒸锅里,随吃随拿,热热乎乎 , 欢欢乐乐 。
二月二,龙抬头,送礼只送大猪头 。二月初二吃猪头肉有说法 。自古以来 , 祭奠祖先供奉祭神总要用猪牛羊三牲之头 。另据宋代的“仇池笔记”记录:王中令平定巴蜀之后,甚感饥饿闯入乡村小庙,向和尚讨食 , 和尚献上了一盘“蒸猪头”并为此赋诗曰:“嘴长毛短浅含膘,久向山中食药苗 。蒸时已将蕉叶裹,熟时兼用杏桨浇 。红鲜雅称金盘?。?熟软真堪玉箸挑 。若无毛根来比并 , 毡根自合吃藤条”。王中令吃着蒸猪头,听着风趣别致的“猪头诗”甚是高兴,于是 , 封那和尚为“紫衣法师” 。如今就有一道名菜叫做“扒猪脸”,经过选料、清洗、喷烤、洗泡、酱制等十二道步骤,才能端上餐桌 。“扒猪脸”肥而不腻、肉骨分离、糯香可口,给人们带来了美容、健脑的效果 。
还有一种说法:“二月二”龙抬头之日家家户户煮猪头 , 是因为初一、十五都过完了,“二月二”是春节中最后一个节日 。农户人家辛辛苦苦忙了一年,从腊23日过小年时杀猪宰羊 , 正月一过,腊月杀的猪肉基本上吃光了,最后剩下一个猪头,就只能留在二月二吃了 。不管亘古以来岁月如何变迁 , 朝代如何沧海桑田,但每到这一天,千家万户吃猪头肉迎接并庆祝这个日子的美好愿望可谓历久弥新 。
农历二月二吃芥菜饭是温州民间广为流传的习俗 , 并有“吃了芥菜饭不生疥疮”的说法 。旧时,老百姓生活贫困,卫生意识淡?。偌由先币缴僖?皮肤病患者多,且易传染 。芥菜含有大量的叶绿素及维生素C,能提高自身免疫能力 , 对人的皮肤有好处 。故有“吃了芥菜饭不生疥疮”的说法 。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 。一天,乾隆皇帝微服察 *** 情,发现一名饱读诗书的青年张某因家境贫困 , 无法进京赴考 。张某热情好客,请乾隆皇帝吃顿便饭,张某发现米缸里的米不够吃,又没菜肴 。张某临机一动,从后门出去到菜园里剥来一把碧绿幼嫩的芥菜,加点佐料 , 煮成一锅绿中夹白的芥菜饭 。乾隆皇帝闻到这芳香扑鼻的芥菜饭,吃得津津有味,并赞不绝口,连问这绿里夹白的饭是怎么做的 。张妻答道:“这叫芥菜饭 , 吃了不会生疥疮” 。这天,刚巧是农历二月初二,二月二吃芥菜饭的习俗便从此传了下来 。
二月二 , 理理头,农历二月二民间一直有“理发去旧”和“出嫁闺女回娘家”的说法,二月二去理发,据说能够带来一年的好运 。有道是:“二月二,龙抬头,孩子大人要剃头” 。象龙一样抬抬头 , 象征新的一年的开始 。听说“龙剃头”的说法,为的是沾染些许龙气,换个说法叫作“龙剃头”,头面打理得光净齐整,人人显得意气风发,呈活虎生龙之象,有以龙自喻、独占鳌头之类的寓意 。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 。二月二 , 家家接女儿 。这就应验了“二月二,接宝贝儿”的趣味民谣,二月二还是一个出嫁闺女回娘家的日子 。旧俗规定 , 媳妇正月里须住在婆家,出了正月才允许回娘家 。这首民谣,充分表现出父母盼女归的迫切心态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