鲛人泣珠和良玉生烟的典故是什么,请问,“良玉生烟”的具体由来,出处,典故,解释等( 四 )


这个典故的名字就叫鲛人泣珠 。很美的一个故事 。翻译过来就是,南海水中有鲛,在水中生活像鱼一样 , 从来不放弃纺织的工作,它哭的时候能哭出珍珠来(它的眼泪是珍珠) 。
另一传说鲛人在悲伤哭泣的时候 , 滚落的眼泪是美丽的珍珠 。事实上那是鲛人哭泣时所流出的眼泪的结晶,因为鲛人体液成分缘故,所以会在离开体外后在水中及空气中快速凝结 。当鲛人在陆地上时,也常常因为不能接触水的生理原因流泪 。
绝大多数鲛人的泪结晶易碎而色混,毫无价值 。但有某些情况下如星辰力量或当时出现特异体质与精神状态的影响,万分之一的机率可能凝成不易损而发光的珍珠般的宝物 , 所以鲛人自己也视为是得到上天赐予,并传说鲛珠能提高人感应自然的灵性 。
传说中在月圆之夜鲛人哭泣时,滚落的鲛珠特别圆;而在月亮缺一角时,鲛珠也就是奇形怪状的,这或许就是星辰对相应体质的鲛人影响的例子 。
鲛人在地面上行动不便,常被自己的飘带绊倒 。鲛人即使攻下海边城市 , 也不会占领,因为除非引入海水将其灌注无法居住 。
由于人族相信地中海下的古遗城有大量财宝,所以常有人冒险进入鲛人的领地,也有邪恶者甚至打起驱除鲛人的想法 。当然,也有一些鲛人海语者想着如何使海水涨起,清洗全世界 。
来源:百度百科-鲛人泣珠
中国很早就有鲛人的传说 。魏晋时代 , 有关鲛人的记述渐多渐细 。在曹植、左思、张华的诗文中都提到过鲛人 。传说中的鲛人过着神秘的生活 。干宝《搜神记》载:“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 。其眼泣,则能出珠 。”虽然不断有学者做出鲛人为海洋动物或者人鱼之类的考证,我个人还是认为他们是在海洋中生活的人类,其生活习性对大陆人而言很陌生,为他们增添了神秘色彩 。鲛人的两种物产,世人视为珍宝 。其一是鲛绡,任昉《述异记》载:“南海出鲛绡纱,泉室潜织 , 一名龙纱,其价百金,以为服,入水不濡 。”其二是一个令人感觉心疼的叙述 , 说鲛人的眼泪能变成珍珠 。杜甫《客至》诗讲到有朋友带给他一颗泉客珠,结果“缄之箧笥久”,“开视化为血” 。珍珠是鲛人的血泪所化,但鲛人似乎把友情看得比珍珠要贵重 。《太平御览·珍宝部二·珠下》引张华《博物志》:“鲛人从水出,寓人家积日 , 卖绡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予主人 。”为表示小小的感谢 , 鲛人一下就送了一盘珍珠 。所以有人谓鲛人不贵珠,因为眼泪不值钱吧 。但如果从鲛人们的家乡盛产珍珠而不以为贵来说,更为合理 。鲛人常常带着鲛绡在中国南方沿海地区和中国人做生意 , 他们也有自己的文字 。唐人李颀《鲛人歌》云:“鲛人潜织水底居,侧身上下随游鱼 。轻绡文彩不可识,夜夜澄波连月色 。有时寄宿来城市,海岛青冥无极已 。泣珠报恩君莫辞,今年相见明年期 。始知万族无不有,百尺深泉架户牖 。鸟没空山谁复望,一望云涛堪白首 。”李颀诗中,鲛人是今年相见明年期的情深意重的好朋友,诗人对他们“百尺深泉架户牖”的海洋生活充满了好奇和向往 。那么,鲛人究竟是哪里人呢?郭璞注《山海经》时谓“雕题国”人为鲛人,古音中,“雕题”与“鲛”可以互转 , 与海南岛的“黎”族也颇为音近 。黎族很早就有发达的纺织技术,据说松江的黄道婆就是从黎族群众那里学到了纺织技术而被家乡人民尊为纺织神的 。但黎族和大陆交往较早且频繁,并无过多的神秘可言 。从鲛人一年甚至于几年才能来一次大陆判断,他们住得似乎比海南更远 。而鲛人记述中的水底居住,也许就是指住处周围全是水,仿佛是在水下 。综合这些因素 , 鲛人应该是住在南海外大洋上的小岛居民 。从出产珍珠和方位上判断,今菲律宾南部的苏禄群岛人最为接近 。苏禄人和大陆交往也很多 。元人《大德南海志》、《岛夷志略》和《元史》中都记载苏禄人在南海岛居,其俗“男女断发 , 缠皂缦 , 系水印花布 。”产珍珠,“色青白而圆,其价甚昂……有径寸者 。”他们的珍珠是全世界最佳,他们的居所邻近出产色绢的爪哇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