鲛人泣珠和良玉生烟的典故是什么,请问,“良玉生烟”的具体由来,出处,典故,解释等( 七 )


小俩口成婚后 , 异常恩爱,且心性一样,都豁达大度 , 乐善好施,不几年,便把一斗石子所生的美玉用完了 。
一晃又过了三年,一天 , 那位赠玉种的老人又出现在杨伯雍的而前,说: “我知道你们所产的美玉已因助人用尽,这里我再赠你们玉种三石六斗,你们这回要珍惜它,不可再轻易赠人,可留给子孙后代 , 让他们永享富贵于万世吧 。”说完 , 老人又不见了 。
夫妻俩商量了一通后,认为子孙之福要靠子孙们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父母所遗,仙人之赠,不但不是长策,还会养成他们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恶习,这样的人不是冻饿而亡,就是以盘剥他人汗血而生!于是,他们决定,把这神仙
所赠之物,还与普天百姓 。他俩每天在这一带终南山上种玉母石,种呀,种呀,终于把三石六斗全部种完,但他们自己却不再去收取所生之玉,而靠自家耕织生活 。他俩还在驿路边贴出告示,告诉人们,凡穷人都可自行去山中采玉 。
于是,世上无地少业的人,都纷纷到山中采玉 , 凡去的人都能满载而归 。
后来,帝王将相,达官贵人也派人入山大肆采玉 。许多年后,表层的玉石便被他们掠抢一空 。
这样,穷人入山便很难采到玉了,于是杨伯雍便向上天祷告 。一天,那位赠玉母石的老人——太白金星在梦中对他说: “可让采玉者在晴天日出时入山,若见那处山中有若隐若观的轻烟升起,其中必有玉石 。”杨伯爽醒后立即把这个方法告诉百姓 。于是 , 穷人入山,便能见到有些地方升起轻炳,依迹挖掘果然得玉 。
帝王将相、达官贵人听说此法 , 便又遣人蜂拥而来劫夺五石,但说也奇怪,他们的眼睛睁得再圆再大,也看不见日暖生烟的奇观,也就得不到挖玉之所了!他们恼羞成怒,便遣更多的人漫山遍野乱挖一通,有的深层玉还没有完全生长成 , 便被他们挖出来 。这种没有长成之玉略呈蓝色,被称作“蓝”,又因为杨伯雍最早是在良田里种石得玉的,因此,此地便被称为“蓝田”了 。从此开始 , 以后凡产玉石的地方邢称为“X田” , 如“和田”等等 。而玉豁生(李商隐)《锦瑟》诗中的名句“蓝田日暖玉生烟”便以上面的传说为典了 。
再一方面,因杨伯雍种玉得妻遂成千古佳话,于是,后来遂称两家通婚为“种玉之缘” 。或简称为“玉成”二字,但此词的词义已引伸扩大了 。
中唐人戴叔伦曾以“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形容可望而不可即的诗景(见司空图《与极浦书》):“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
极品玉,温度异于常玉,有冷暖之分 , 但不管冷暖玉表面都会形成一层氲!这氲在光下会有流动的感觉,象烟云流动,古人又称之"良玉成烟"!
现在很多人用那词形容就是人才本身就会给人一种气质!
“沧海月明珠有泪”说的是“鲛人泣珠”的故事:
晋张华《博物志》:“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 。”
“鲛人从水出,寓人家积日 , 卖绡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予主人 。”
南朝梁任昉《述异记》:“鲛人 , 即泉先也,又名泉客 。……南海有龙绡宫 , 泉先织纱之处,绡有白之如霜者 。”
又,郭宪《别国洞冥记》说:“味勒国在日南,其人乘象入海底取宝,宿于鲛人之宫,得泪珠,则鲛人所泣之珠也,亦曰泣珠 。”

鲛人泣珠和良玉生烟的典故是什么,请问,“良玉生烟”的具体由来,出处,典故,解释等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