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的来历是什么?( 三 )


后来清明节逐渐吸取上巳节踏青的习俗,逐渐由一个单纯的农业节气上升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节日 。
晋文公在流亡期间,介子推曾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后,分封赏时却忘记介于推 。介子推不愿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到绵山恭请介子推 。
介子推不愿为官,文公手下放火焚山,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 。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上,于是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
传说寒食节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节日 , 在民间传说中寒食节虽与介子推有关 , 但寒食起源,并非为纪念介子推 , 而是沿袭了上古的改火旧习,
即如《周礼》所说“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 。意思就是,在春天的第二个月,司烜要用木槌敲大铃,提醒人们注意防火 。
寒食节是流传于中国北方中原一带古代较早的节日 , 寒食节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上坟祭扫、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 。
由于北方寒冷,春三月气温上升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 。
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 。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融合了流行于北方地区的寒食节禁火、冷食习俗 。
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还融合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习俗内容 。
上巳节,俗称三月三 。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 , 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内容 。
上巳节主要风俗是郊外游春、春浴、祓禊(临河洗浴 , 以祈福消灾)等 。古代,每逢三月时令 , 人们都去水边祭祀 。到了宋代 , 上巳节逐渐销声匿迹,不见于文献记载 。
二、清明节的风俗: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 。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 。
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 。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 , 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 。
清明节兼具节气与节日两大内涵,清明节气在时间和气象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踏青习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 , 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人们乃因利趁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 。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 。
因此,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 。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清明节植树的习俗,据说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 。关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种传说 。
第一种传说,据说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 。
第二种传说与介子推有关,据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 。
第三种传说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 。
又称“纸鸢”、 “鸢儿”,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 。风筝即是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 。
每逢清明时节 , 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 。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 , 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