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之一 。宋代宰相文彦博诗《寒食日过龙门》,诗中描写为 “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 。
荡秋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 。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 。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 , 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
青团是江南一带的传统特色小吃 , 青团绿如油 , 糯韧绵软,还有独特的清香,是一种天然绿色的健康小吃 , 一般青团是清明节的时候吃的 。
古时候,清明节前是寒食节,江南人家不生火做饭,只吃事先准备好的青团,表达对祖先的缅怀 。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 , 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 。”后来 , 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
清明节的由来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 。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 。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 。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 , 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 。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 。其中一人叫介子推 。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 。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十九年后 , 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
以后 , 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 。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 。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 。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 。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 。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 。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 。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
清明节的风俗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 。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 , 也称“踏春” 。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 。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 。清明节兼具节气与节日两大内涵,清明节气在时间和气象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踏青习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人们乃因利趁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 。
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踏青习俗由来已久 。清明期间正是春风得意、春意盎然的时节 , 万物萌动之时,迎春郊游于野外早就已成为风俗 。据《晋书》记载:每年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 。踏青风俗至唐宋尤盛 。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 。”可见 , 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手表机芯坏了什么表现,怎样才能知道买的手表的机芯的好坏?
- 像樱桃一样的红果是什么,果肉是红色的水果有哪些,盘点十种红果肉的水果
- 鸡蛋立起来的实验原理,鸡蛋能立起来吗?什么原理?谢谢!
- 蜂胶胶囊一天吃几个,蜂胶产品的服用量多少为合适?
- 手表应该紧紧的还是松的,手表带松紧多少合适
- 安利叶酸的价格,铁质叶酸片多少钱一瓶
- 抖音上卖的手表怎么那么便宜,抖音上卖耳机手表的为什么那么便宜
- 酱焖鱼怎么做,酱焖鱼的做法,酱焖鱼怎么做好吃,酱焖鱼的家常
- 干粉灭火器适用于什么类型的灭火,干粉灭火器适用于哪几类火灾
- 自榨豆浆放冰箱第二天能喝吗,自榨豆浆放冰箱第二天能喝吗,自己打的豆浆能过夜第二天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