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纺车需要几个人完成作业,宋代麻纺织业的发展( 四 )


在上土桥上 , 聚集着众多的小商贩,在争相招揽顾客,几乎将桥面的步行道都占满了 。其中 , 画家安排了一个小小的细节:桥堍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摊位,两个摊主看到一位顾客走上桥来,便同时伸手招呼,请顾客到自己的摊位上来选购东西 。而那位顾客则左顾右盼 , 身子朝右,头却向左望去 , 不知所从 。如此精彩的生活细节,是每个人在购物时都碰到过的 , 商业竞争古已有之 。观者看到这里,必定能发出会心的一笑 。
画家张择端在画卷的后半段 , 如实地画出了一段城墙和一座城门,这在一般绘画的构图上是很难处理的场面 。试想一幅长长的横向画卷,画面突然拦腰被一道城墙截断 , 实在有背贯气的原理,这在绘画创作中是很忌讳的,安排不当就会使画面出现割裂的弊端,造成败笔 。但是张择端不愧是位丹青高手,他巧妙地在画面上安排了一支骆驼队 。骆驼队的队尾还慢悠悠地在城门内行进 , 而队首的第一头骆驼已经在城门外门洞口露出了半个身子 。这支小小的骆驼队一下子就把被城墙阻隔的空间贯穿了起来 。画家的构思匠心独运,实在妙不可言 。
《清明上河图》不但显示了高度的艺术成就,而且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密,引人入胜 。它有界画的工整、准确的优点,又发挥了半工半写人物画的生动活泼,称得上妙笔神工 。《清明上河图》既是一件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品 , 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 , 交通工具等丰富的形象资料,因此,它还具有历史文献的价值 。正因为《清明上河图》在细节描绘上具有如此巨大的艺术魅力,后代的好事者才会不厌其烦地反复制造出无数的仿本和伪本,以获取利益 。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不但艺术水平高超,而且围绕着它还流传下来许多有趣的故事 。绘画史上名为《清明上河图》的画幅很多,但真本毕竟只有一幅 。经过众多学者、专家对这一专题的研究,大家意见基本一致,都认为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这幅是北宋张择端的原作 。其它的同名画作,均为后来的摹本或伪托张择端的臆造本 。
但是现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本的画卷本幅上,并无画家本人的款印,确认其作者为张择端,是根据画幅后面跋文中金代张著的一段题记 。张著的题记也仅寥寥数语:“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也 。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 , 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 。”不过,张择端的姓名并未见于北宋后期成书的《宣和画谱》,有人推测说,可能他进入画院时间较晚,编著者还来不及将其收编书中 。
(一) 宋代风俗画的艺术特点
这一时期的作品成为人与特定生活关系和自然关系的生活化、情感化、形象化、审美化的生动载体 , 其中无疑隐含着人类丰富而深刻的历史内容 。借之我们可窥见其艺术特点 。
1、题材广泛,贴近生活
风俗画题材相当广泛,市民生活各个方面都有所涉及,如货郎、婴戏、车马、市街、耕织等等 。画家洞察社会生活广泛 , 联系实际进行全方位描绘 。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城市生活的真实缩影;《货郎图》传播了城乡生活中崭新的经济信息;《秋庭戏婴图》反映了人们祈求多子多福的思想 。
2、情节表现文学化
风俗画“文学化”的特色体现在画面一定情节的设定 。
如王居正的《纺车图》虽着力表现婆媳二人的劳作之苦,却不忘以戏玩蟾蜍的幼童和活泼可爱的小狗来打破画面的沉闷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