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溪三笑原文、作者,《诗词曲赋文·庐山东林寺夜怀》原文与赏析( 二 )


诗的最后四句写李白在东林寺坐禅的情景和感受 。在香烟缭绕和钟声回荡之中,李白也和僧人一起 , 在禅房的蒲团上打坐:“宴坐寂不动 , 大千入毫发 。湛然冥真心,旷劫断出没 。”就是说在打坐中,不知不觉地已经寂然入定 。他觉得仿佛周围的一切都不存在了,时间的概念也渐渐模糊,只觉得在心中充满着一片光明 , 他的心已进入佛的真如之境了 。
这四句诗真切地描述了李白坐禅时所达到涅槃胜境的真实感受,非对禅定深有体会者不能道出 。诗中“宴坐”、“寂然不动”、“大千”、“真心”,“旷劫”,皆佛家语 。“宴坐”用如来佛十大弟子之一舍利弗典故,《维摩经·弟子品》中说:“舍利弗白佛言:‘……忆念我昔曾于林中宴坐树下 。’”此处“宴坐”即坐禅 。“寂然不动”即坐禅入定 。六祖《坛经》上说:“何名为禅定?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 。……本性自净自定,……外禅内定,故名禅定 。”禅定就是排除外界干扰,内心入静 。《维摩经·弟子品》还说:“时维摩诘即入三昧(按即入定),令此比丘(按指一群新学的和尚)自识宿命,……即时豁然 , 还得本心(即真如之心、真心) 。”佛教禅宗认为,人人都有佛性,只是人受了外界物欲的干扰 , 人的佛性被掩盖 , 只要净心去欲 , 静心去思虑,就可发现自己的佛性(即真如之心,真心) 。所以强调和尚坐禅,使自己入静,去寻求自己的本性、真心 。李白坐禅后所体会到的心灵感受,先是“大千入毫发” 。“大千”,就是大千世界 。佛家的宇宙观是以佛教所设想的须弥山为中心,以铁围山为外郭是一小世界 。一千个小世界合起来就是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合起来就是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合起来就是大千世界 。大千世界泛指广大的宇宙 。“入毫发”,就是说在禅定中,感到外界宇宙逐渐变得像毫毛一样细?。?以至于消失 。“湛然”,水深貌,此处解作充沛,深厚的样子 。“冥”是不知不觉地暗中来临 。“真心”即是“真如之心”,佛家思想最高的境界 , 也就是大彻大悟的佛心 。此句是说,佛性在不知不觉之中,在心中冥生,占据了我的心灵 。“旷劫”,指时间的久远,佛家言天地从形成到毁灭谓之一劫 。“断出没”,即时间的概念也没有了,已进入佛家所谓的不生不灭,不住不去的涅槃胜境 。李白是否真能达到佛家这一至高境界,姑且不说,至少李白是知道涅槃之境这一佛家最高思想境界的 。由此也可见他的佛学修养之深 。
这首诗清楚地表明了李白晚年对佛教的因缘之深,修养之高 。不仅在佛理上有深刻的了解,而且在禅定功夫上也有相当练养 。他这位“青莲居士”,不是徒有其名,而是功力颇深呢!
李白为什么要坐禅修佛?很显然,他是要通过佛家坐禅的方法 , 来忘掉周围的一切,忘自己一生崎岖坎坷的政治命运,用以驱遣心中的幽愤和烦恼 。他要用宗教的 ***,来麻醉自己痛苦不堪的心灵 。他企图用坐禅修道从烦恼世界中超脱,以减轻心灵负担 。在黑暗的封建社会中 , 任何一个正直的人都无法逃脱遭受打击和承受失败的命运 。

虎溪三笑原文、作者,《诗词曲赋文·庐山东林寺夜怀》原文与赏析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2、虎溪三笑的典故 佛门传说 。虎溪在庐山东林寺前 , 相传晋僧慧远居东林寺时,送客不过溪 。一日陶潜、道士陆修静来访,与语甚契,相送时不觉过溪,虎辄号鸣,三人大笑而别 。后人于此建三笑亭 。
虎溪三笑之说始自唐代,至宋代李龙眠(公麟,1049~1106)首作三笑图,智圆并为之作图赞 , 成为脍炙人口之美谈;于大宋僧史略卷下、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卷八、佛祖统纪卷二十六、卷三十六、释氏通鉴卷三、释氏资鉴卷二、释氏稽古略卷二等书中皆有载述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