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史实言之,慧远示寂于东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陶渊明若逝世于刘宋元嘉四年(427),则二人为同一时代之人,且渊明系浔阳人 , 地与庐山相近,二人之交游未必不可能 。
关于陆修静之事迹,依辩正论卷六、甄正论卷下、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一、续高僧传卷二十三昙显传、佛祖历代通载卷十等所述,修静于梁敬帝绍泰元年(555),与昙显对论佛道二教之优劣,时当慧远示寂后一三八年 。另据佛祖统纪卷二十六载,修静逝世于刘宋泰始三年(467);又据道教类书之云笈七签本传载 , 修静逝世于刘宋元徽五年(477),享年七十二 。故知慧远与修静之时代相去甚远,二人交游之说极牵强 。
盖自中唐以降,儒道佛三教融和之说渐趋流行,虎溪三笑一事或系好事者就三教融和说而虚构者 。此外,日本在镰仓时代之后期,亦开始流传该类画作 。〔庐山记卷一 闲居编卷十六、镡津文集卷十三、东林十八高贤传、尘添壒囊钞卷五〕
虎溪三笑图
为儒释道人物之画题 。儒者陶渊明与道士陆修静相携访问在庐山修行之高僧慧远 , 归途中三人谈笑而行,送客之慧远不觉间跨越其自我禁足之虎溪,三人因之相视大笑 , 此即虎溪三笑图所绘之内容 。后世视之为儒释道三教亲和之象征,此类?画题现存者以宋代石恪所绘为最古 。
唐.蜗寄 题庐山东林寺三笑亭联: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
陶渊明:东晋江西浔阳人,世称靖节先生 。尝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解职辞官,归隐田园,耽乐诗、酒、琴、书 , 自号羲皇上人 。据说他时常到庐山东林寺拜访慧远大师;有一次,又与道士陆修静相携造访,归途中三人谈笑而行 , 送客的慧远大师不自觉间险些跨越自我禁足的虎溪,因此留下“虎溪三笑”的美谈 。其诗作中蕴藏浓厚的佛教思想,如“明明云间月,灼灼叶中花 , 岂无一时好,不久复如何”,充满了无常的感慨,可见佛教对他的影响匪浅 。
佛门传说 。虎溪在庐山东林寺前,相传晋僧慧远居东林寺时 , 送客不过溪 。一日陶潜、道士陆修静来访,与语甚契,相送时不觉过溪 , 虎辄号鸣,三人大笑而别 。后人于此建三笑亭 。
虎溪三笑之说始自唐代,至宋代李龙眠(公麟,1049~1106)首作三笑图,智圆并为之作图赞 , 成为脍炙人口之美谈;于大宋僧史略卷下、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卷八、佛祖统纪卷二十六、卷三十六、释氏通鉴卷三、释氏资鉴卷二、释氏稽古略卷二等书中皆有载述 。
依史实言之,慧远示寂于东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陶渊明若逝世于刘宋元嘉四年(427),则二人为同一时代之人,且渊明系浔阳人,地与庐山相近,二人之交游未必不可能 。
关于陆修静之事迹,依辩正论卷六、甄正论卷下、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一、续高僧传卷二十三昙显传、佛祖历代通载卷十等所述,修静于梁敬帝绍泰元年(555),与昙显对论佛道二教之优劣 , 时当慧远示寂后一三八年 。另据佛祖统纪卷二十六载,修静逝世于刘宋泰始三年(467);又据道教类书之云笈七签本传载,修静逝世于刘宋元徽五年(477),享年七十二 。故知慧远与修静之时代相去甚远,二人交游之说极牵强 。
盖自中唐以降,儒道佛三教融和之说渐趋流行,虎溪三笑一事或系好事者就三教融和说而虚构者 。此外,日本在镰仓时代之后期 , 亦开始流传该类画作 。〔庐山记卷一 闲居编卷十六、镡津文集卷十三、东林十八高贤传、尘添壒囊钞卷五〕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叫不醒装睡的人原文是什么,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这句话谁说的
- 金陵怀古原文、作者,王珪《金陵怀古》原文及翻译赏析
- 郊庙歌辞。祭汾阴乐章。太和原文、作者,江南曲五首原文_翻译及赏析
- 荆门西下原文、作者,荆门西下赏析
- 腊岭戏书原文、作者,戏书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 金铜仙人辞汉歌原文、作者,金铜仙人辞汉歌原文_翻译及赏析
- 绝句二首杜甫原文,《绝句二首》原文及翻译赏析。
- 红袖点灯苦读书是什么意思,红袖添香夜读书是什么意思 红袖添香夜读书的原文
- 罗浮梦原文、作者,花犯·苔梅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 茂林原文、作者,茂林修竹写的《黑铁之城》结局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