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意思,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什么意思( 二 )


扩展资料
在千古名篇《爱莲说》中 , 周敦颐以莲的品格自励 , 认为人生在世当洁身自爱、守洁重节,如此方能保持独立的人格,立于不败之地 。他的洁身处世的思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不染不妖”的自尊意识 。
当时的宋朝建国已80余年,国力日强,但官场腐败之风也渐长、奢靡之风盛行,一般的士大夫阶层或沉溺于声色、或放纵于田园 。对周敦颐来就说,面临着两种选择,要么随波逐流、同流合污,要么洁身自爱而被同僚视为异类 。
周敦颐坚决选择了后者,“出淤泥而不染 , 濯清涟而不妖”,充分显示了周敦颐“世人皆浊我自清”的强烈自尊意识 。 
2、“不蔓不枝” 的自立精神 。
周敦颐为官31年,经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皇帝,历任知县、判官、通判、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以及知军州等,大多任判官,长期从事办案工作 。
当时科举取士制度虽已逐渐规范,但官场关系错综复杂,新党与旧党、改革派与保守派之间的争斗此起彼伏,象周敦颐这样无根无基的官员稍不留神就会丢了乌纱帽 。
但他并没有如当时有些官员那样想办法找“靠山”、抱“粗腿”,而是依然故我、“不蔓不枝” , 绝不趋炎附势、见风使舵 , 所以虽政绩显赫,但仕途坎坷,官位升迁缓慢 。 
3、“不可亵玩”的自爱品格 。
周敦颐待人处事秉持公心,从不畏惧权势和强暴 。在南安任参军宁肯辞官也要力阻上司滥杀无辜,在合州任判官身遭不白之冤却处之泰然,都充分反映他为坚持正义敢于抛弃乌纱帽 , 为人格独立决不低身下气,坚守个人信念的高尚品格 。这与他如莲花般“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品格是一脉相承的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莲说
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
出处:《爱莲说》【作者】周敦颐 【朝代】宋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白话释义: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 , 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李氏唐朝以来 , 世人大多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也不长枝 。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 。(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
创作背景:
据清邓显鹤《周子全书》《年谱》记载:“八年癸卯 。先生四十七,正月七日,行县至于都 , 邀余杭钱建侯(拓)、四明沈希颜游岩题石,并有诗刻石 。五月,作《爱莲说》,沈希颜书,五抟篆额 。钱拓上石,即十五日事也 。”先生四十七,即嘉祐八年(1063) 。
《赣州府志》记有爱莲书院,云:“爱莲书院在城北,其地原为督学试院 , 有周茂叔莲池遗迹 。”又有爱莲亭条目:“濂溪书院旧在东北玉虚观左······”这些记载充分证明 , 北宋嘉祐六年(1061)至治平元年(1064)周敦颐任虔州通判时,已建莲池,并于嘉祐八年五月在此地已挥笔题写《爱莲说》 。
褒义词,讲的是爱莲说中的莲: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意思是:我唯独喜爱莲花(因为它)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空外直,不缠生藤蔓,不旁出冗枝,香气传得很远,(使人觉得)越发清幽,笔挺而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它玩弄啊.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