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的由来是什么,歇后语的来源( 四 )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肯定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歇后语是我国民间流传得最广的传统语言文化之一,它集诙谐幽默于一体,集中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 和才智.歇后语最大的特点是谐音和比喻,如“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外甥打灯笼——照旧(舅)”等一些脍炙人口的歇后语,歇后语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会意,通过会意后再进行概念扩充和延伸,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等.
歇后语的语言诙谐幽默,读了
歇后语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得最的语言文化之一,它集诙谐幽默于一体,读了之后往往能令人会心地一笑.歇后语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
歇后语是汉语独有的文字游戏,将一句话分成两部分来表达某个含义.前一部分是隐喻或比喻,后一部分是意义的解释.有时也称作「俏皮话」.最初的歇后语与现在我们看到的歇后语的'表现形式并不相同,是对当时通用的成语、成句的省略.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称之为「藏词」.例如用「倚伏」代替「祸福」(出自《道德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种歇后语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其使用范围受到了限制.后来的歇后语在结构上是「比喻——说明」式的俏皮话.使用的人往往只说出比喻部分,后面的解释部分则让对方自己领悟.
歇后语最大的特点是谐音和比喻,如“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等一些脍炙人口的歇后语.
歇后语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会意,通过会意后再进行概念扩充和延伸,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等.歇后语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逻辑推理式的,说明部分是从前面比喻部分推理的结果.

歇后语的由来是什么,歇后语的来源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5、歇后语的由来50字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 。《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经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 。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 , 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 , 未为迟也 。”意思就是说,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歇后语 。《辞海》: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 。多为群众熟识的诙谐而形象的语句,运用时可以隐去后文,以前文示意,如只说“围棋盘里下象棋”,以示不对路子;也可以前后文并列,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中国语言文字大百科全书》:歇后语是指说话的时候把一段常用词语故7a64e78988e69d8331333339666661意少说一个字或半句而构成的带有幽默性的话语 。通常有两种 。1.原始意义的歇后语,指把一句成语的末一个字省去不说,也叫“缩脚语” 。如《金瓶梅》里来旺媳妇说“你家第五的‘秋胡戏’” , 就是用来影射“妻”,因为“秋胡戏妻”是有名的故事、剧目 。也有利用同音字的 。如称“岳父”为“龙头拐”,影射“杖”字,这里代替“丈” 。2.扩大意义的歇后语,在北京叫俏皮话,是指可以把一句话的后面一半省去不说 。如“马尾拴豆腐”省去的是“提不起了” 。有时候也利用同音字 。如“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在研究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专著还述及其它有关名称 。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藏词格一节介绍;郭绍虞在《谚语的研究》中 , 指出歇后语源起于射覆语(类似猜谜的一种形式);另外一些书上又列出诸如隐语、谜语、谚语、缩脚语、俏皮话等名称 。加以比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处和相异之点 。主条目:成语和熟语以通用的成语、或熟语的省略,就是藏尾(字或词)格 。礼义廉:无耻忠孝信:无义 主条目:对联明刀易挡:暗箭难防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