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的遭遇,又象征了一种悲剧性的人生 。它曾经努力地飘飞,寂寞而艰辛,但未及飞高,还未成形,就虐杀于“长子”之手 。孩子的“风筝”破碎了 , 曾经嫩绿的心干枯了、沉默了 。而觉醒的虐杀者由于猛察了身上的罪恶,自我的确定性也破碎了,他的“风筝”沉重地堕下去、堕下去 。他不过是几千年来吃人者中的一个,也不是“真的人”,是早经虐杀而又成了虐杀者 。而虐杀的动机竟是为了爱 , 因为恨铁不成钢 。这种虐杀,由来已久,也将长久蔓延,成了恶性循环的长链 。虐杀者往往就是爱“我”者,且往往不觉 , 即使觉醒了反省了想补救了,也无从补救无从得宽恕 , 因为被虐杀者往往不觉、不恨、不怨 。人们往往不自觉地在造成他人的悲剧的同时也造成了自身的悲剧 。那破碎的风筝,就像那无可把握的人生 。
“风筝”还是作者心态的写照 。置身于严酷和窒息的环境中的游子的悲哀,系于那零落的一二风筝 , 飘向故乡的风筝时节 。记忆中的风筝 , 有着童年的辛酸,浸透着回忆者的悲凉和沉痛 。被毁的风筝,是一颗重创的心 。充满无可解脱的咎悔的心“又不觉地堕下去 , 而不至于断绝,它只是很重很重的堕着、堕着 。”风筝的意态已直接隐于心态的描写中 。回忆而生的无可把握的悲哀就如那沉重无着的风筝 。随着“风筝”不同形态的出现,悲哀渐深渐浓渐重 。
于是我们明白了,文末的“无可把握的悲哀”,并不仅仅是人教社教参所说的指悲哀“意想不到”,“想忘也忘不了”,而是因为“精神虐杀”一幕的回忆,猛察了自身的罪孽 , 自我的肯定和确定性轰然倒塌,对缺乏自我自觉的“全然忘却”的痛入肺腑 。这种悲哀于人是连根拔起的,致命的 。人一旦陷入了这种悲哀,他凭以确认生存价值和意义的最根本的、最后的一块舢板也荡然无存了,生存的勇气和热情随之丧失 , 充满活力的生命,自觉的价值人生已先行结束于生物生命未及完结之时 。因此,我惟愿“躲倒肃杀的严冬中去”,而“四周明明是严冬 , 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因为回望之路的残酷断绝,困境已成了绝境,成了别无选择中的唯一选择 。确立自我、确立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只有在对严冬的直面和体味中,只有在对绝境的穿踏奔突中 。《风筝》表现了陷于困境、处于绝境的现实生存,弥漫着浓重的悲哀,唯一的出路就是投身于寒冬而抗战 。这就是鲁迅式的绝望中的抗战 。
《风筝》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回忆性叙事文本,它是放在《野草》中的,和《野草》的诸多篇章一样 , 继续着鲁迅对孤独个体生存的呈现和探讨 。《野草》不像鲁迅的其他作品:“所说的话,常与所想的不同……不愿将自己的思想 , 传染给别人 。”②而是写他怎么想的,是直通它的心灵 , 内化他的内心世界的,只是写得很含蓄很隐晦 。《野草》有着迷人的深度 , 鲁迅悲壮的人生乐章在此得到最为精粹的呈现 。我以为,这样的作品是不适合放在初一的 。一定要放在初一,就只能避开真正的内蕴,浅层解读种种,而这样的解读训练是否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益,不得而知 。
①韦勒克、沃伦著《文学理论》204页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11月版 。
②《两地书·第一集》 , 《鲁迅全集》第七卷97页,1925年5月30号致许广平信 。`
《风筝》的主题是作者年少时对放风筝不屑一顾,故嫌恶小兄弟(周建人)喜好风筝,但是在作者长大后了解到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因此对年少时抹杀小兄弟的爱好感到深深的自责,且写此文的时候正值农历正月初一,作者有感于内心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战便做了此文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手表中国十大品牌,国内手表十大品牌都有哪些?想买口碑好一点的品牌
- 番茄红素胶囊的副作用,番茄红素可以长期吃吗?有什么影响吗?
- 圣诞老人的驯鹿叫什么名字,圣诞老人的鹿叫麋鹿还是驯鹿?
- 娜莎痛风药的副作用,娜莎痛风药成分 娜莎痛风药安全吗?
- 风铃草花语,风铃草的花语
- 对国家安全的认识和理解,如何正确把握和认识国家安全的内涵
- 刚结婚晚上出门可以吗,新结婚的是不是第一个月晚上不能出去
- 牙齿坏了一半里面都空了可以拔掉吗,里面的牙齿烂了掉了一半怎么办
- 茭白怎么处理剥皮,茭白去皮的方法
- 卧室床选白色好不好,主卧床的颜色哪种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