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的资料简短些,风筝有关资料( 九 )


将幼时因“精神虐杀”而引发的深沉的自责,和对于眼前“社会虐杀”的强烈抗议巧妙地加以揭示,将自我批判和社会批判成功地加以结合,乃是散文诗《风筝》的写作特点 。
——鲁迅《风筝》解读
偶翻新编的中学语文教材两种:语文教育出版社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 。无独有偶,两种教材都在初中第一册选进了鲁迅的《风筝》 。有感于既往语文教参对鲁迅作品的阐释 , 又翻开了相应的两种教学用书 。它们对《风筝》的主题大致作了如下几种阐释:从儿童教育角度理解,《风筝》批判了封建的儿童教育思想和方法,提倡近代儿童教育的科学观念;从批判封建教育思想和伦理道德的角度理解,《风筝》批判了封建教育思想和伦理道德;从自我解剖的角度理解 , 《风筝》表现了一个革命者勇于正视自己的缺点的高尚品质;从亲情角度去理解,《风筝》吹奏了一曲人情美的温馨之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从追求美好事物的角度去理解,风筝是故乡春日的象征,是美好青春的象征,《风筝》很热切地表现了对春天、对青春的怀念,对美好事物的醉心和探求,对这些东西逝去的悲哀;从多角度理解,把批判主题和自责主题相结合……于是,忍不住有话要说 。
仅从文本中间回忆部分的解读,得出种种主题阐释,不无道理 , 然而文章还有一个开头和结尾,它们与中间部分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蕴蓄了意蕴生成的可能,任何撇开开头和结尾的解读,都不可避免的会因肢解而多少有些偏差 。
文章开篇就提到身处“北京的冬季” 。他乡、严冬 , 因而即使是只有一二风筝,即使是浮动在远处 , 也引起“我”的注意,触动“我”的心 。与其说是风筝引起“我”的注意,不如说是“我”本来就在寻找、在希求 。“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 。”人只有身处异乡,才能更明白故乡对自己意味着什么;人只有置身冬季,才更明白春天的温暖和煦 。冬天里的他乡游子,于故乡的春天该是怎样地渴求、向往和怀想!有了这份感情的依系,就有了一份温暖、慰藉和寄托 。哪怕四周严寒酷冷,在心灵深处 , 仍有一个角落,温暖着、柔和着、滋润着,足以勉强地时而地安置自己,或者在严酷中给自己一个气孔,不至于窒闷难当 。因此,虽然故乡春的信息,给“我”的是惊异和悲哀,虽然故乡久经诀别春天也久经逝去,还是忍不住要回望 。明知不能回望而回望 , 现实生存的严酷和心的渴求可想而知 。这种回望,强化了现实生存的困境性和非生存性 。故乡的风筝时节,在“我”充满神往珍爱的回忆中虽然仍不无凄哀,然而毕竟有了“一片春日的温和” 。“我”能攀扯着这伶仃的一二风筝,飘离这肃杀的严冬吗,哪怕只是一会儿?
一个“但”字彻底摧毁了我们的希冀 。“精神虐杀”一幕的追忆追思使我们不禁和作者一样沉痛沉重 。充满阅读想象的,总是那个未及成型便被摧毁的“风筝” 。的确,文本中的“风筝”是一个富有象征意味的意象 。韦勒克和沃伦在他们合著的《文学理论》中对于象征曾作这样的解释:“象征具有重复与持续的意义 。一个‘意象’可以被转换成一个隐喻一次 , 但如果它作为呈现与再现不断重复,那就成了一个象征,甚至是一个象征(或者神话)系统的一部分 。”“风筝”不仅是文题,是线索 , 而且在文中反复地持续地出现,说它是一个象征的意象,或许并不牵强,不然,我们回到文本看看 。
作为儿童的玩具,“风筝”象征一种出于活泼童心的精神 。它充满生气、希望、欢乐 。这是一种顽强的精神,抗拒着外界的寒冷、肉体的多病瘦小、生活的贫穷和家长的压制,顽强地存活、飘突 。这是未被吃未吃人的“真的人”所具有的精神,是人生的亮色,是社会人生的希望 。正因为“风筝”有这层象征意义,禁止放风筝、毁坏弟弟的风筝 , 才是“精神的虐杀”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