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说来,抒情诗中的“我” , 多是作者自己,所抒之情,也应是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 。另外,是鲁迅在写作这篇《风筝》的五年多前,还写过一篇《我的兄弟》 , 也是散文诗 , 发表在1919年9月9日的《国民公报》上 。五年多以后,鲁迅以为先前所作之《我的兄弟》“散失”了,所以又以《风筝》为题,再写一次 。这前后两篇散文诗,虽字句有所不同,但所叙反对小兄弟放风筝的事却是相同的 。这就告诉我们 , 这件令他内疚的事,是长久地萦回在鲁迅记忆之中的,是他曾经身历的实事,而不会是毫无根据的艺术的虚构 。这样看来 , 《风筝》中的“我” , 还是鲁迅自己,自我解剖也是这篇散文诗的中心内容之一 。
幼时的鲁迅不喜欢放风筝,并认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 。因为父亲早逝,他便以封建家长的资格来管束弟弟,不但不准他放,而且将他偷偷做的风筝踏毁了 。多年以后,当鲁迅从一本外国书上知道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之后,先前那“精神的虐杀”的一幕,骤然在眼前展开,内疚而沉重的心绪袭上心头 , 使他坐卧不安,使他“惊异和悲哀” 。
在袒露悔恨感情的艺术描写中,贯穿着自我批判的意向,同时也包容着对虐杀儿童天性的封建礼教的批判 。鲁迅向来认为,善于自责和反?。且恢置赖?。他在一篇《随感录》中说过:“多有不自满的人的种族 , 永远前进,永远有希望 。多有只知责人不知反省的人的种族,祸哉祸哉!”他曾经发出过“救救孩子”,“解放幼者”的呼吁,而在《风筝》中更把这种反封建的思想斗争深化到自我心灵的深处 。毫无疑问 , 读了这篇散文诗,人们都会为鲁迅这种高尚情操所感动 。
但是,如果把自我解剖视为《风筝》惟一的内容 , 恐怕也有失片面 。
《风筝》开头的两段和结尾的一段文字是感情浓烈的 。作者写道:“我现在在那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这说明,鲁迅这时已经历了由五四革命高潮到低潮的变化,他的情怀也由亢奋步入了沉寂 。20年代中期的军阀混战 , 新文化运动的分化,教育界的复古读经,文苑里失恋诗的盛行等等,已使他感到黑暗笼罩着一切 , 正如同置身于肃杀的严冬,并使他分外地感到了深深的“惊异和悲哀” 。也正因为如此,他就更加渴望“春日的温和” 。
“春天”,在诗人的笔下,往往是“希望”“青春”“生命”“理想”的同义语 。在《野草》的不少诗篇中,我们和这些字眼相熟 。在《希望》中,诗人曾盼望着青年的奋起,追寻着“身外的青春”;在《雪》里,作者不是曾由江南的雪花,联想到“青春的消息”吗?而在《风筝》中,鲁迅又以“严冬的肃杀”和“春日的温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抒发着一种对于“春”的挚爱和“冬”的憎恶的感情 。
风筝是报春的天使 。孩子们因为渴望春姑娘的来临,才用风筝去迎接她、打扮她、赞美它 。春的到来,意味着寒冬已被击退 。在江南 , 每当风筝时节,山桃吐蕾,杨柳抽芽,和孩子们天上的点缀相照应 , 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 。从观赏春光的角度看,那真是令人神往而畅快的境界啊!然而,眼下的北国,虽然已是初春,天空也有一二风筝浮动 , 但地上满是积雪 , 又哪有半点春意!春神在受难,冷气威迫她,寒冬摧残她,这难道能不令人感到“惊异和悲哀”吗?当年,小兄弟以风筝迎接春天,自己却演了一场精神虐杀的恶作剧 , 至今难以追悔!那么 , 现在,小兄弟的“春天”又在哪里呢?我的“春天”何在呢?四周都是黑暗,又是谁在制造黑暗呢?当代百花凋零、生灵涂炭的精神虐杀者又是谁呢?春光时节竟无春,春光季节竟是冬,这又怎能不使诗人产生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呢?这是人民的悲哀,时代的悲哀!在这里 , 诗人已透过自己感受的层层淤积,对于那污浊、腥秽的现实发出了强烈的抗议!正因为这样,诗人的感情也就不能不由“悲哀”而走向“悲愤” 。他在篇末写道:“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 , 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这是诗人的悲愤,也是人民的悲愤 。由此可见,对于“春”的渴望和对于“冬”的抗议 , 也正是《风筝》的又一重要思想内容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手表中国十大品牌,国内手表十大品牌都有哪些?想买口碑好一点的品牌
- 番茄红素胶囊的副作用,番茄红素可以长期吃吗?有什么影响吗?
- 圣诞老人的驯鹿叫什么名字,圣诞老人的鹿叫麋鹿还是驯鹿?
- 娜莎痛风药的副作用,娜莎痛风药成分 娜莎痛风药安全吗?
- 风铃草花语,风铃草的花语
- 对国家安全的认识和理解,如何正确把握和认识国家安全的内涵
- 刚结婚晚上出门可以吗,新结婚的是不是第一个月晚上不能出去
- 牙齿坏了一半里面都空了可以拔掉吗,里面的牙齿烂了掉了一半怎么办
- 茭白怎么处理剥皮,茭白去皮的方法
- 卧室床选白色好不好,主卧床的颜色哪种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