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虐杀的这一幕”说明什么呢?
“我”过去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 , 作为兄长,严格管束弟弟,原是为弟弟有出息,现在反思起来 , 当年为落后观念所支配,自己的行径实在是“精神虐杀”的行为 。从这一幕里,我们可以看出鲁迅童年时代长幼之间很不平等的封建秩序 。“论长幼,论力气,他是敌不过我的”,可见作为兄长的粗暴行径是以暴力为基础的 。鲁迅把自己写得很粗暴,字里行间深含自我谴责的意味 。做弟弟的呢,兄长不许放就不敢放,只得偷偷做风筝,被兄长发现,惊惶失措,快要完工的风筝被兄长践踏,也毫无抗争的意思,除了绝望 , 没有一句抗辩的话 。
鲁迅一旦接触科学思想,就认识错误,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也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 , 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的解剖自己 , 他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真 。
“我”讨弟弟的宽恕 , 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 “我”的心因而不得轻松,只得沉重着 , 这又翻出一层意思 。被虐杀者并不认为被虐杀,把兄长的行径视为合情合理 , 做风筝要偷着做,正说明自己也不认为游戏是“正当”的,一旦被兄长发现,自认该罚 。被虐杀者的麻木使虐杀者可以恣意妄为,这是尤其令人悲哀的 。所以鲁迅只觉得这世界一片肃杀和寒威 。
探究这篇散文,可以悟到这样一层道理,中国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思想来指导,惟有这样,才不至于干出逆情背理、愚昧落后的行为,而正当的行为也应该捍卫自己正当的权利 。只有科学思想 , 才能照亮中国人的思想行为 。
风筝》发表以后 , 它的抨击传统的封建的儿童教育思想锋芒灼然毕露,受到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当时有的文学青年说:“我所喜欢的是《野草》的《语丝》,是同传统思想 , 同黑暗势力,同虚伪绅士奋斗的《语丝》 。”据方志敏的爱人缪敏说,方志敏青年时代热爱文学,对鲁迅的《呐喊》《彷徨》《野草》是“非常喜欢的” 。由于包括《风筝》在内的鲁迅的散文诗杂文、随笔,思想新进,技巧高超 , 获得了广大的读者群,于是“《语丝》的销路,一期比一期好起来,由一千五百份 , 而二千份,而三千份,再后是五千八千,她的影响是很大的 。”这话是不错的,30年代前期我国城乡不少中学校使用过赵景琛编的一套《初级中学混合国语教科书》,其第一册就选了这篇《风筝》,作为中学生学习写作白话文的楷范 。
还要介绍的是 , 《风筝》也曾作为鲁迅的代表作品推荐给世界的读者 。1936年9月,亦即鲁迅逝世前的一个月 , 纽约出版的《亚洲》杂志(英文版)刊出了美国进步采访人员斯诺与中国作家姚莘农翻译的《风筝》,正巧赶上鲁迅生前看到了,而1936年10月斯诺编译的一本《活的中国——现代中国短篇小说选》在伦敦乔治·哈拉普书局出版 , 里面收有鲁迅的《药》《一件小事》《孔乙己》《祝福》《风筝》《离婚》,作者生前未及亲睹 , 则成为永远的遗憾了 。
1950年莫斯科真理报出版社出了一本鲁迅的《短篇小说集》(俄文),都是选自《呐喊》《彷徨》,不知怎么一来把《风筝》也收进去了 。1955年莫斯科儿童出版社出了一套中学生读物丛书,其中有一部鲁迅的《短篇小说集》,《风筝》也选在里面 。看得出,这里把《风筝》跟鲁迅其他小说放在一起,是沿袭了斯诺的做法;这样分类是否正确,姑且勿论,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由此可以想见,《风筝》作为鲁迅的一篇杰作,受到中国读者、尤其是其他肤色的少年儿童的欢迎,是我们感到欣慰的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手表中国十大品牌,国内手表十大品牌都有哪些?想买口碑好一点的品牌
- 番茄红素胶囊的副作用,番茄红素可以长期吃吗?有什么影响吗?
- 圣诞老人的驯鹿叫什么名字,圣诞老人的鹿叫麋鹿还是驯鹿?
- 娜莎痛风药的副作用,娜莎痛风药成分 娜莎痛风药安全吗?
- 风铃草花语,风铃草的花语
- 对国家安全的认识和理解,如何正确把握和认识国家安全的内涵
- 刚结婚晚上出门可以吗,新结婚的是不是第一个月晚上不能出去
- 牙齿坏了一半里面都空了可以拔掉吗,里面的牙齿烂了掉了一半怎么办
- 茭白怎么处理剥皮,茭白去皮的方法
- 卧室床选白色好不好,主卧床的颜色哪种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