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的资料简短些,风筝有关资料( 五 )


这个风筝事件不一定是作者经历中曾有的实事,但却是当时社会里会有的实情 。封建思想有形无形地摧残着我们一辈一辈的人 。类似《风筝》中这样的日常生活“小事”,在旧社会里是时时发生、处处存在着的,可是往往被人们忽略 , 甚至被视为理所当然,就像作品中未曾觉悟之前的“我”那样 。作品一再强调“我”的沉重和悲哀,不仅仅表现了“我”的个人的悔恨,其中也包含着作者对这种普遍的精神麻木状态的忧虑和痛惜的感情 。作者凭着他敏锐的观察和深刻的思索 , 从生活中捕捉了这一素材,经过概括,加以铺陈,把它艺术地再现了出来,表示了对封建的教育思想和伦理道德的否定和深恶痛绝 , 并启发人们思考,从而有所觉悟 。因此,这篇作品很有教育意义 。即使在今天,封建主义的思想残余 , 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还远远没有肃清,我们仍然可以从作品中得到极大的思想教益 。
(《读〈风筝〉》 , 《〈野草〉赏析》,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从自我解剖的角度去理解(王瑶)
鲁迅曾说:“我的的确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 。”又说:“我知道我自己 , 我解剖自己并不比解剖别人留情面 。”我们读过许多鲁迅的精辟的解剖别人的文章,而像《呐喊》中的《一件小事》和《野草》中的《风筝》那种带有深刻的自我批判性质的文字,同样给人们以难以磨灭的印象;就因为从这种文章中我们更容易体会到一个革命者的勇于正视自己缺点的高尚品质 。正如鲁迅自己所说:“然而革命者决不怕批判自己 , 他知道得很清楚,他们敢于明言 。”鲁迅向来是十分憎恶“瞒”与“骗”的,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不敢正视自己的缺点 , 鲁迅之所以那么深刻的批判阿Q精神,也正是要启示人们勇于洗涤自己的灵魂,走向改革的道路 。以《风筝》为例,作者在叙述20年前儿时的一段生活时,心情沉重地感到当时对小兄弟做了一件错事 , 于是充满内疚地抒写自己的心绪,而“心也仿佛变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堕下去了” 。当然,《风筝》是通过叙事来抒情的,而且作者的思绪已经非常明确 , 因之它的内容并不难于理解 。
(摘自《论野草》,《鲁迅作品论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4.从亲情角度去理解(康锦屏)
善于反省和自责,是前进的有希望的人所具有的一种内心情操和美德 。鲁迅就是一生躬身实践“解剖自己并不比解剖别人留情面”的人 。因为他认识到:“多有不自满的人的种族,永远前进,永远有希望 。多有只知责人不知反省的人的种族,祸哉祸哉!”(《随感录》)《风筝》就是一篇用充满诗意的笔调,形象地再现了鲁迅严于自责和反省的品格与情怀的优美散文,它吹奏出了一曲人情美的温馨之歌 , 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 。
《风筝》写于1925年1月24日 。这一天是中国旧历的正月初一 。此时,鲁迅居住的北京,“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出现于远处天空中一二风筝的浮动,使“我”似乎看到“久经诀别的故乡久经逝去的春天 , 却在这天空中荡漾了”,由此在“我”与读者的面前展示出了故乡风筝时节春光明媚的图画:天空 , 抬眼看见的是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耳边听见的是沙沙的风轮声;地上,杨柳已经吐芽,山桃也多吐蕾,这早春二月的景象正和天上的点缀相照应 。作者把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的画面中展开,使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衬,既增添了往事回忆哀婉动人的力量,又使作品带上几分明丽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既是以小兄弟为代表的儿童们天真无瑕的心灵美的映衬,又是“我”感于事,触于景,引动自责反思之情的触媒 。作者对故乡二月风筝季节佳境的诗一般的描绘和着意渲染,既是作者追求美的激情的一种表现,又是小兄弟追求美的激情的一种反映 , 从而谱写了一曲动人的心灵美的颂歌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