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塑文化的价值与意义,弘扬传统文化,有喜欢面塑的吗( 二 )


定襄的“面羊”更以其饱满挺秀,浑厚博大的造型力度而享誉中外 。形制大至三、五斤白面一个,小至三五寸之间,视馈赠对象而定 。在造型风格上准确地把握住了随意性这一特色 。在简括整体的形体上以梳子、锥子等器物压出点、线或以面做成精巧的纹饰,形成一种力度上的强对比,极象汉霍去病石雕上刻线的运用 。制作技巧上把握了良好的分寸感,做成形但不做足 , 留给面的自然饧发和蒸气来完成作品,以充分发挥面的特性,体现面的质感 , 自然天成、朴实浑厚、令人爱不释手 。特别是一种叫“辩不清”的造型,几个小胖娃娃缠身交臂盘在一起戏耍,使你辨不清是谁的胳膊谁的腿,只看到一组优美的造型,精绝的构思,让人惊叹不已 。
二、人生仪礼风俗与面塑
在集体性习俗活动(岁时节令风俗)中面塑充当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 在人生各个展现生命意义的仪式中,面塑更有它不可取代的地位 。
满月,是人来到世界上的第一个比较隆重的仪式 , 其时面塑也颇为讲究 。霍县一带,外婆要做一个直经尺余的叫“囫囵”的食品,上有精细的十二属相造型 , 孩子属什么,就在那个属相上点一个红点,谓之“点头脑” 。“囫囵”中间放置精美的龙、凤或虎头叫龙凤呈祥或猛虎驱邪 。送与孩子 , 分给来探望庆贺的亲友吃,取免灾之意 。晋北人家则多做花馍,叫“桃”,形状似乳房,乳头点红 , 馍上装饰各种花草,纹饰吉祥图案 。桃在古俗中本为驱邪之物,谐言“逃”,意为免灾 。做成乳房状,表示成熟,是乡村民俗母性特征的一种隐喻手法 。到孩子周岁时也要做相似的大花馍馍或十二属相,造型或拙或巧,或雅或俗都随地方而变 。
婚礼迎娶之俗历来是极为隆重的人生大典 。俗语道“结婚胜如小登科”,晋北风俗,迎聚之日早上新郎新娘各自吃一对“欢鱼吉兔”,洞房门顶上放一对用红线连在一起的面兔以象征玉兔金缘 。实则兔之本意为虎,是汉族民间镇宅驱邪的护佑之神 。婚礼面塑必提及忻州、定襄、原平、代县一带的“宫食” , 一般要三、五斤白面做一对,大部分造型是玉兔驮仙桃,金鱼背石榴 , 上面精塑十二生肖造型,细加点缀,造型生动,情趣悦人,五彩缤纷,鲜丽明快,线与面、点与块、塑与画、拙与巧的结合与对比 , 形成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增强了喜庆的气氛,丰富了汉族民间婚俗的内容 , 更为汉族民间艺术增添了俏丽的一枝 。
老人们年至花甲 , 晚辈们惯常要为之祝寿庆贺,祝贺者蒸做漂亮的大寿桃以祝愿老人健康长寿,表达对老人们的孝敬之心 。
宗教的教义告诉人们 , 当每个人匆匆走完自己可以感知的人生之路以后,人的灵魂将在另一个世界得到永生和升华 。因此,人们将葬礼的种种程序铺排得格外的隆重和复杂 。这是一种对人生意义的赞颂和肯定 。这项活动中的主要面食供品 , 视亲近程度而区别不同形式,有“大供”,“小供”之分,直系的儿孙之辈所做的大供又叫馒头,圆形上面饰以明快简洁的花瓣 , 插上枣花,源于古时三牲祭奠之遗俗 , 其他亲朋则敬奉类似蛇盘盘的小供 。定襄宏道一带则要塑出几响―个甚至上百个的面塑人物系列,戏剧人物、天神、地官等等,再以彩纸作装点打扮 。所不同的是在五官描绘上用色甚怪,画眼不点睛 。在分寸上明显与人间享用品有着美学结构上的区别,让人在浓艳中感受到一种阴冷的悲凉 。
面塑在人生仪礼中一般是以食的面目出现的,只是把它赋予了一种文化和宗教的意味,使其具有一种复合的价值 , 从而成为研究汉族民间文化的一种不可忽视的资料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