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开放的主要形式是,自我开放名词解释( 三 )


2、阶段:定向、情感探索、情感交流、稳定交往 。
3、自我暴露与深度:自我暴露也称自我开放,指在沟通和交往的时候把自己私人性的方面显示给他人 。奥特曼发现自我暴露的程度和深度是人际关系深度的一个敏感的“探测器” 。按程度由浅到深是情趣爱好、态度、自我概念与个人的人际关系、隐私等四个方面 。
4、原则:相互性、交换性、自我价值保护、平等 。交换性原则指个体期待人际交往对自己是有价值的,即在交往过程中得大于或等于失,至少得别太少于失 。自我价值保护是一种自我支持的心理倾向,目的是防止自我价值受到贬低和否定 。对肯定自我价值的人,个体对其认同和接纳,并反过来给予肯定与支持 。
5、舒茨的三维理论(人际关系取向FIRO理论):(1)人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①包容:指与他人接触、交往、相容②支配:控制他人或被他人控制③情感:爱他人或被他人所爱(2)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与其社会情境的联系,如不能满足 , 就可能会导致心理障碍及其他严重问题(3)对于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人们有主动和被动表现两种满足方式(4)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再加上主动与被动的满足方式,就构成了六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取向 。即主动包容式(主动与他人交往 , 积极参与社会生活)、被动包容式(期待他人接纳自己 , 往往退缩、孤独)、主动支配式(喜欢控制他人 , 能运用权力)、被动支配式(期待他人引导 , 愿意追随他人)、主动情感式(对他人的喜爱、友善、同情、亲密)和被动情感式(对他人显得冷淡 , 负性情绪较重 , 但期待他人对自己亲密)(5)童年期的人际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由此形成的行为方式 , 对个体成年后的人际关系有决定性影响①包容需要:儿童与双亲交往少 , 会出现低社会行为 。如果儿童与父母适宜地沟通、融合 , 会形成理想的社会行为 , 无论群居或独处都会有满足感 , 并能根据情境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人际关系较好②支配需要:双亲对儿童既有要求,又给他们一定自由 , 使之有某种自主权 , 会使儿童形成民主式的行为方式③情感需要:儿童在小时候得不到双亲的爱 , 经常面对冷淡与训斥 , 长大后会出现低个人行为 。舒茨提出了群体整合原则是用三维理论来解释群体的形成与解体 。群体形成过程包容-控制-情感 , 解体感情不和-失控-难以包容 。
四、人际吸引
1、定义:指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的一种肯定形式 。按吸引的程度,分为亲合、喜欢和爱情 。
2、(1)影响喜欢的因素 :熟悉与邻近、相似与互补、外貌、才能、人格品质(真诚、诚实、理解、忠诚、真实、可信) 。(2)熟悉能增加喜欢的程度 , 但交往频率与喜欢程度的关系呈“倒U形曲线”(3)相似性主要包括:信念、价值观及人格特征;兴趣、爱好;社会背景、地位;经验的相似 。互补为特殊形式 , 增加喜欢的互补包括需要、社会角色和职业、某些人格特征的互补(4)人格品质是影响喜欢的最稳定因素之一 , 也是个体吸引力最重要的来源之一 。安德森认为,真诚 , 诚实、理解,忠诚、真实、可信、真诚受人欢迎,不真诚则令人厌恶 。
五、人际互动(合作、竞争)
1、定义:就是人际相互作用 。人的相互作用可能是信息、情感等心理因索的交流,也可能是行为、动作的交流 。互动是一个过程,是由自我、人际和社会互动组成的 。人际互动专指人们在心理和行为、方面的交往、交流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