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间一片面膜背后的「暗战」( 三 )


可以看到 , 此次欧莱雅“破价”背后 , 面膜品牌持续走低价路线 。 尤其是国货品牌 , 抖音上99元20盒面膜、99元40片面膜比比皆是 , 拼多多上低于1元的面膜销量可观 。
击穿底价的面膜 , 对整个行业的发展都不利 。 对品牌来说 , 低价面膜不是发展长久之道 , 对品牌价值和形象也无提高可言;对消费者来说 , 低价的品质和安全难以保障;对上游代工、原料厂来讲 , 利润越来越少 , 更不会有创新、研发 。
面膜行业的洗牌 , 早已注定 。
面膜生意越来越卷
【直播间一片面膜背后的「暗战」】1993年的时候 , 当时已经成为宝洁子品牌的SK-II第一次将无纺布应用于面膜当中 , 被公认为是现代贴式面膜的始祖 。
中国生产第一片无纺布面膜的企业是可采 , 主打中草药概念 , 在2001年前后推出面膜贴 。 很快这家公司在2002年创下5亿元的销售额 , 占据市场60% , 但随着玉兰油等品牌的冲击逐渐退出了市场 。
从面膜在中国推广到成为全球最大的面膜市场 , 不过20多年 。 然而肉眼可见 , 近年来 , 本土面膜进入低价竞争泥潭 。
“谁也没想到化妆品也会变得内卷 , 但现在已经进入了行业内卷最严重的一年 。 ”纽西之谜董事长刘晓坤在2021中国化妆品大会上曾表示 , “除了老品牌与新品牌在渠道端内卷外 , 国货品牌和国际品牌的内卷也在加剧 , 对品牌创新非常不利 。 ”
价格战之下 , 商家也在流血 。 越来越多的品牌 , 一边在直播间以近乎1折的方式 , 展开“流血式”撕杀 , 一边高喊要成为百年品牌;也有越来越多的品牌 , 连基本的盈利还没解决 , 就被卷入承担社会责任的使命中来 。
更可怕的是 , 没有最低只有更低 。 一旦价格被持续拉低 , 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和印象都会受损 。 致命的是 , 当国内外大牌掌握流量密码开始主动“内卷”时 , 新品牌们的结果可想而知 。 对强势分发渠道造成的品牌内卷并不是好事 , 最后伤害的也是行业 。
在采访中 , 刘晓坤直言 , 从表现来看 , 在流量平台直播间 , 买一送十的营销十分常见 , 化妆品开始了价格战 , 同时 , KOL成本越来越高 , 品牌越来越难做 。 “现在是‘深挖洞广积粮’的时候 , 比起营销 , 化妆品品牌应该更注重研发、布局赛道、渠道建设 。 ”
伟博海泰生物集团董事长李和伟表示 , “消费者的利益最大化 , 产品功效、使用感受才是最终让一个品牌决胜终端的最重要的几个核心特征 。 ”
化妆品观察表示:“过去三十年来 , 美妆行业曾诞生过太多的‘明星’品牌 , 它们一方面以近乎百无禁忌的勇气开拓了市场 , 书写着一段段创业故事 , 另一方面也用这种百无禁忌 , 极大地破坏了市场规则 , 让如今的美妆市场仍然充满商机却又缺乏秩序感 。 12月的2021中国化妆品年会 , 也将进行深度解析和新周期趋势展望 。 ”
“这是一个令人激动的年代 , 无数的机会令人心动 , 一个伟大品牌往往在一瞬间便打造而成;这也是一个冒险的年代 , 未知的风险又令每一个人不寒而畏 , 成功者往往在一瞬间灰飞烟灭 。 ”吴晓波在《大败局》中描述的场景接连上演 。
当线上线下都卷起来 , 最终受益的会是消费者吗?当然不是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