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年龄的古代称谓,年龄的古代称谓( 三 )


我国还有干支纪年的传统,六十年为一轮,故又有六十岁为“花甲之年”的说法 。杜甫有诗句曰:“酒债寻常行处有 , 人生七十古来稀 。”于是 , 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别称 。
当然,古代年龄称谓并不止这些,还有许多散见于各类古书中 , 因较少使用而未被流传下来 。上面所述这些因使用频率高,生命力强而被后人沿用了下来 。有些还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日常交际之中 。
形容年龄的古代称谓:
0岁:初度、赤子、襁褓 。
1岁:牙牙 。
2岁:孩提 。
8岁:总角、童龇、始龀、髫年、始龀、龆年 。
9岁:九龄、黄口、指数之年 。
10岁:幼学、外傅之年 。
12岁:金钗之年 。
13岁:豆蔻、舞夕之年 。
15岁:及笄、舞象之年、成童、郑玄 。
16岁:二八、破瓜、碧玉年华 。
20岁:加冠、结发、弱冠
24岁:花信
30岁:而立
40岁:不惑 。
零碎出度,一岁伢伢二岁孩人提还提88岁米寿90岁以上寿

形容年龄的古代称谓,年龄的古代称谓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5、古代关于年龄的称呼【形容年龄的古代称谓,年龄的古代称谓】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 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
古代年岁的别称
杨权
总角:指童年 。
语出《诗经》 , 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
垂髫:指童年 。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
束发:指青少年 。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 , 履大节焉 。”
及笄:指女子15岁 。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 , 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 , 又称“待字” 。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 , 金声夙振 。”
弱冠:指男子20岁 。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
而立:指30岁 。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