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的重要性,观察有何作用( 五 )


二、从观察社会生活中具体的人和景物开始
观察人物 。包括观察人的外貌、语言、行动、性格、作风,观察人的生活、工作、学习等 。观察人物一般都从外表开始,但又不能只停留在外表上 。观察者特别要注意通过事物的外在特征去探索内在的个性 。
鲁迅先生在《祝福》里对祥林嫂眼睛的刻画,可谓别具匠心,令人叹为观止 。祥林嫂眼神的变化反映出祥林嫂命运的变化 , 我们读祥林嫂的眼睛,就读出了祥林嫂一生的坎坷磨难,正所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在刻画祥林嫂眼睛的时候 , 鲁迅先生仅仅借用了几个动词“顺”“直”“瞪”“瞥”“轮” , 就体现出旧社会是怎样让一个充满活力、充满力量的祥林嫂步步走向死亡之路的 。即便是同一个动词,也有丰富而不同的含义 。当她临死之前看见我时 , “是瞪着眼睛向我走来”,又一个“瞪”字,一方面表明她未老先衰,视力已相当不行;另一方面表明她看见“我”了,就像看见救世主一样,害怕“我”走失 。而她此时的脸上已经看不见喜怒哀乐,她衰老消瘦得有如木刻,“只有那眼睛间或一轮 , 还可表明她是个活物” 。说明祥林嫂在长期严重的打击与折磨下,已陷入极度的悲哀 , 内心的痛苦已无法表露,精神已完全麻木了 。可见鲁迅先生对生活中的这一类人相当熟悉,并且是作了长期的细致的观察的 , 所以能准确地表现出这类人物的外在特点 。
观察景物 。天下的景物千差万别、千姿百态,各有自己的特点 。比如花,有的艳丽多姿,有的清香四溢;比如水,有的汹涌澎湃,有的水平如镜 。怎样才能写出景物的特点呢?关键是要善于抓住景物特点深入观察,认真感受 。我们所熟悉的“王冕学画”就是在多次的仔细观察、深刻体验中,才画出那么栩栩如生的荷花来 。传说中的宋代画家文与可,正是因为全神贯注地观察了骄阳下的竹子和倾盆大雨后的竹林,使整个身心溶入了竹的海洋,真正做到了“成竹在胸” , 因而能画出最出众、最富有特点的竹子 。此外,要善于捕捉景物的颜色和姿态 。自然界的颜色是多姿多彩的 , 自然界的万物是各具形态的 。我们在观察时要善于捕捉景物的颜色和姿态 。比如《紫藤箩瀑布》一课,“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 , 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紫色的大条幅上 , 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把一树盛开的紫藤箩花比作瀑布 , 形象地写出它的形状,显得气势非凡,灿烂辉煌 。
三、启发学生在观察中学会感受事物并生发联想
观察生活不是孤立的 , 观察中要善于感受、联想,这样才能培养思维能力 。例如:当看到深秋季节一棵小草还在墙缝中吐着绿色,心中不为之一振吗?你不为它傲霜生长的顽强生命力感动吗?由此联想开去,人在坎坷遭际下、不幸命运中、艰难困苦里应该如小草一样砥砺自己的意志,铸造生命的强度;还可联想到在寒霜凋草木的萧瑟环境里小草却乐观地捧给世界鲜活的绿,给人以生命的绿动 , 哪怕一点,这种奉献精神都是可贵的 。再如看到母亲粗糙皲裂的双手,联想到自己红润圆实的手 , 两相对比中能不感受到母亲生活的艰辛和自己生活的幸福,从而感悟到母爱的无私并由此生发感恩情感 。这里须强调一点,观察要仔细 , 联想要合理 。
另外提醒学生,只有在抓住景物特点、认真观察的基础上,才会有生动逼真的描写 。我们在描写景物中 , 可以运用电影摄影师的技巧,合理安排描写的顺序,像我们通常所见的写景文章 , 要有先后顺序,有远景,有近景,有主次之分,上下之分 , 先总写再分写 。先写静态,再写动态,或动静结合;先写形状 , 再写颜色、声音、气味……总之,观察要仔细,描写要有一定的顺序、一定的角度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