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机器的关系是什么,你觉得机器人与人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五 )


如果他们确实完全可靠,那我们就无须了解其运作:自动变换就可以 。如果使用自己了解的人工机器手工操作来完成任务,我们会很快乐 。然而,当我们既不了解自动化的设备,又不能如期工作 , 机器也不能按照我们的期望来完成工作,被夹在这两个世界之间时,我们的生活就不会更方便,当然也谈不上享受 。
五、
多年来,研究者已经提出了一个关于大脑三个层次的描述 。
一、 本能的 :这是最基本的 。这个层次的处理是自动的、下意识的 , 由我们的生物遗传来做决定 。
二、 行为的 :这是我们习得能力的大本营,可仍然是相当下意识 。这一层引发和控制我们大部分的行为 。重要贡献之一是预期我们行为的后果 。
三、 意识的 :这是大脑有意识、有自觉的部分 。我自我和自我形象的发源地 。在这里,我们分析过去和未来可能的希望或恐惧 。
未来科技中最精彩的是与我们建立共生关系的:机器和人 。机器和人的共生关系之一,汽车和驾驶者的共生是否就像马和骑手的共生一样?就像马有足够的智力来负责本能的层次,现代的汽车也能感测到危险,控制车子的稳定性、刹车和速度 。同样的 , 马匹学习了复杂的行为规范后 , 就能在危险的地带奔跑、跳跃障碍 。会不会有朝一日 , 汽车不再需要驾驶者 。
六、
人与人之间可以享有共同领域 , 机器之间可以寻求一个共同领域 。可是机器和人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一个是依逻辑界定的规则主导的互动;一个是错综复杂,依背景状况而灵活反应 。
人们善于从以往的经历中学习,用前车之鉴来调整他们的行为,而机器几乎是不能学习的 。
回头看看本章开始时描述的三个未来假想状况,那些情形可能发生吗?机器怎么能知道一个人的心事?怎么能知道超出它们感应器侦查范围的其他活动?怎么能用颐指气使的建议来与人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答案是,它们不能 。
人要成功地与机器互动 , 基本的困难在于没有共同领域 。
以上内容来自于《设计心理学4-设计未来》,设计思享旗下“读点设计”编辑整理

人和机器的关系是什么,你觉得机器人与人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5、如何正确看待人与机器人的关系关于机器人的发展和在未来的地位,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机器人帮助人类 。
就是使高智能的机器人拥有很高的素质,让他们知道自己被制造出来的意义并且无条件的对人类无私的帮助 。1952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建造了世界上第一条全自动汽车生产线,42部自动机器可进行500种不同的加工工序,同时对产品进行检验 。到了80年代,日本建立了首座无人工厂 。工厂有1010台带有视觉的机器人,按照程序完成生产任务 。1992年,日本研制出一台光敏微型机器人,体积不到3立方厘米,重1.5克 。1997年,日本的本田公司制造出高1.6米的机器人,可以照料人和完成多种危险及艰苦工作 。2004年1月,美国发射的“勇气”号和“机遇”号火星车先后成功登陆 。火星车在火星表面行走、拍摄、钻探 , 化验,非常精彩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2011年1月NASA放出去的探测船Deep Space 3,由于各种技术的进步,其设计已经具有极高的自主能力 。除任务目标的设定外,其他绝大多数问题(几乎是全部的问题)都可以自行监测调整 。控制中心只是处于监视的地位 。
2机器人与人类共同发展 。
机器人的进化速度是人类所无法比拟的 。机器异化的人类,这个在现在来看是最可能的未来 。机械使用于医疗上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了,假腿,假臂,人造心脏,人造的胃,这些已经在得以应用了 。那么这样子可以算是完整的人吗?那么我们可以合理的推理一下:如果有一天人体的一切都可以更换的话那个时候就无所谓人和机器人的强弱之分了,其实是对人类不利的 。(由于机器本身的强大决定了其潜在的威胁性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