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酵解供能系统的特点,分析比较磷酸原供能系统、糖酵解供能系统和有氧氧化供能系统的特点( 三 )


(1)能量代谢加强 。
(2)脂肪酸完全氧化需要糖分解的中间产物草酰乙酸协助才能实现 。
在低强度运动的最初数分钟内,血乳酸浓度稍有上升,但随着运动的继续,逐渐恢复到安静时水平 。
(三) 大强度运动:
随着运动强度的提高,整体对能量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但在血流量调整后 , 机体对能量的需求仍可由有氧代谢得到满足,即有氧代谢产能与总功率输出之间保持平衡 。在这类运动中,血乳酸浓度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 , 说明在整体上基本依靠有氧代谢供能时,部分骨骼肌内由糖酵解合成ATP 。血乳酸浓度是由运动肌细胞产生乳酸与高氧化型肌细胞或其他组织细胞内乳酸代谢之间的平衡决定的 。
(四) 短时间激烈运动时:
在接近和超过最大摄氧量强度运动时,骨骼肌以无氧代谢供能 。极量运动时,肌内以ATP、CP供能为主 。超过10秒的运动 , 糖酵解供能的比例增大 。随着运动时间延长,血乳酸水平始终保持上升趋势,直至运动终止 。
总之,短时间激烈运动(10秒以内)基本上依赖ATP、CP储备供能;长时间低、中强度运动时 , 以糖和脂肪酸有氧代谢供能为主;而运动时间在10秒―10分内执行全力运动时 , 所有的能源储备都被动用,只是动用的燃料随时间变化而异:运动开始时 , ATP、CP被动用,然后糖酵解供能,最后糖原、脂肪酸、蛋白质有氧代谢也参与供能 。运动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骨骼肌等组织细胞内有氧代谢速率仍高于安静时水平,它产生的能量用于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的恢复,如磷酸原、糖原等 。
不同强度运动时磷酸原储量的变化:(1)极量运动至力竭时,CP储量接近耗尽,达安静值的3%以下 , 而ATP储量不会低于安静值的60% 。(2)当以75%最大摄氧量强度持续运动时达到疲劳时 , CP储量可降到安静值的20%左右 , ATP储量则略低于安静值 。(3)当以低于60%最大摄氧量强度运动时,CP储量几乎不下降 。这时,ATP合成途径主要靠糖、脂肪的有氧代谢提供 。
运动训练对磷酸原系统的影响:(1)运动训练可以明显提高ATP酶的活性;(2)速度训练可以提高肌酸激酶的活性,从而提高ATP的转换速率和肌肉最大功率输出,有利于运动员提高速度素质和恢复期CP的重新合成;(3)运动训练使骨骼肌CP储量明显增多 , 从而提高磷酸原供能时间;(4)运动训练对骨骼肌内
运动时ATP补充的过程
肌肉工作时营养的供应直接影响到肌肉力量的发挥 。最大力量的增长、速度力量的提高、力量耐力的持久将取决于ATP–CP供能系统,糖酵解供能系统 , 有氧供能系统的供能能力,即无氧非乳酸性供能,无氧乳酸性供能,有氧供能 。
根据运动生物化学理论可知,ATP是肌肉收缩的直接能源 。无论CP、糖的无氧、糖的有氧及脂肪的有氧供能都必须以ATP的形式供肌肉收缩 。当人体激烈活动时,肌肉中的ATP首先能起发动作用,促使CP同步分解再合成ATP供能,与此同时磷酸立即参与糖的无氧快酵解产生ATP以补充肌肉中的ATP的浓度 。当ATP–CP系统供能接近生理允许的极限消耗时间(5.66秒~5.932秒)时,开始启用无氧糖酵解提供的ATP与ATP–CP系统消耗的能力共同供能,直至糖的无氧酵解供能占优势,但此时运动强度下降 。
极限运动8秒钟后,开始糖的有氧慢酵解生成丙酮酸进入三羧循环氧化生成ATP补充肌肉中ATP浓度 。当运动30秒左右时,由于糖的无氧酵解被抑制,迫使运动强度降低(即每秒每公斤肌肉消耗的ATP数量减少),乳酸作为有氧供能的衔接能源供能 。随运动时间的延长,糖的有氧及脂肪的有氧供能维持肌肉长时间的活动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