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 。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 , 形象而贴切 。最后 , 诗的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 , 朗朗上口,容易背诵 , 也是这两首小诗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原因 。
这首诗是《悯农》,是唐代诗人李绅所写 。原文如下: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 , 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 , 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日当午:太阳当头直晒的时候,指中午 。
这首悯农诗 , 写出了农民劳动的艰辛和对浪费粮食的愤慨 。在盛夏的正午,农民顶着火辣辣的太阳锄地,汗水淼淌滴在庄稼地里 。可是谁又知道,碗中的每一粒饭都包含着农民的辛苦啊!
首先,这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 。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 , 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 , 从而加深了认识 。这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
“盘中餐” , 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 , 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 。诗人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 。这就给人们以启迪 , 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
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 。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 , 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 。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 。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 , 形象而贴切 。
五、作品鉴赏
该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 语近意深的格言 , 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组诗选取了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集中地刻画了当时社会的矛盾 。风格简朴厚重 , 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并运用了虚实结合与对比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六、作者简介
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 。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 。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 。李绅六岁时丧父,随母亲迁居润州无锡 。二十七岁时中进士,补国子助教 。后历任中书侍郎、尚书右仆射、淮南节度使等职,会昌六年(846年)在扬州逝世,年七十四 。追赠太尉,谥号“文肃” 。李绅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为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 。著有《乐府新题》二十首,已佚 。代表作为《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
作者:唐代诗人李绅
春种一粒粟 , 秋收万颗子 。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
谁知盘中餐 , 粒粒皆辛苦 。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诗词中的情侣名,冷门古诗情侣名有哪些?
- 处暑:渐有新凉递好秋,处暑的古诗词七律
- 古诗词中截取的网名,古诗词网名古诗词网名有哪些
- 鹅湖道中其二原文、作者,李白《奔亡道中其二》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 答史叔戴见寄原文、作者,和同年韦学士华下途中见寄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 第六泉四绝句其二原文、作者,赏析杜甫绝句二首其二中 山青花欲燃 的妙处
- 月下观花 观花原文、作者,秦楼月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 赋得丛兰曙后色,钱起《赋得丛兰曙后色,送梁侍御入京》原文及翻译赏析
- 顾亭林原文、作者,“再为誉录,略无愠色”出自哪一文言文
- 赋得边马有归心原文、作者,文心雕龙・隐秀原文及翻译,文心雕龙・隐秀原文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