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米花的起源和历史,爆米花的由来( 三 )


美国的许多地方电视台还常常播出如何爆制玉米花的常识 , 还介绍各种新风味爆玉米花的方法 。一名频频在电视屏幕上亮相、自称为“爆玉米花大王”的专家瑞顿?巴哈尔已成为全美家喻户晓的人物――此君一上台,讲的都是“玉米经” 。
制作原理
早期的爆米花在加工时,是将玉米(许多谷物和杂粮类都可以)置于特殊容器中的加热,使得玉米处在高温高压的状态下 , 锅内的温度不断升高,且锅内气体的压强也不断增大 。
然后“砰”的一声巨响,机器盖子被打开 , 玉米被突然释放在常温常压下,锅内的气体迅速膨胀,压强很快减小,使得玉米粒内外压强差变大,导致玉米粒内高压水蒸气也急剧膨胀,瞬时爆开玉米粒,即成了爆米花,同时玉米内部的结构和性质就会发生变化 。
而爆米花大多基本上都是由爆裂玉米经过简单加热爆出来的爆米花 , 加工容器早已不是早期的“转炉”了,因此也避免了铅带来的危害 。
爆米花的起源:
数百年前“项链”馋人早在欧洲移民迁入这块“新大陆”之前,居住在这块大陆上的印第安人便盛行吃爆玉米花了 。
哥伦布在返回欧洲后 , 曾向人们描绘了“新大陆”上的印第安儿童用爆玉米花串成项链在街上兜售的生动情景 。也是印第安人教会了欧洲新移民栽种、烘烤玉米的技术 。
一名历史学家还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洞穴里发现了5000年前古代印第安人食用的爆玉米花,只是由于当时的“工艺”所限 , 在口感上远远不如当代爆玉米花松脆而已 。
爆米花的制作原理
这是因为在加热的过程中,锅内的温度不断升高,锅内气体的压强也不断增大 。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米粒便会逐渐变软,米粒内的大部分水分变成水蒸气 。由于温度较高 , 水蒸气的压强是很大的,使已变软的米粒膨胀 。
但此时米粒内外的压强是平衡的,所以米粒不会在锅内爆开 。当锅内压强升到4―5个大气压时,突然打开爆米花锅的顶盖,锅内的气体迅速膨胀,压强很快减小,使得米粒内外压强差变大,导致米粒内高压水蒸气也急剧膨胀,瞬时爆开米粒 , 即成了爆米花 。
3月20日是农历二月初二,为龙头节,也叫龙抬头 , 是我国民间传统的节日 。龙头节的很多传说都与饮食有关 。
传说龙头节最早起源于伏羲氏时代,
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饭,御驾亲耕” 。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等也相继效法伏羲 。到周武王时每年二月初二还举行盛大仪式号召文武百官都要亲耕 。
二月初二这天有看“引龙熏虫”之说,为的是驱毒 , 以免于病疫 。这一天民间饮食多以龙为名,以取吉利,如吃水饺叫吃“龙耳” , 吃米饭叫食“龙子”,吃馄饨叫食“龙牙”,蒸蒸饼也要在面上做出龙鳞状来,称“龙鳞饼” 。家家户户还要吃春饼、炸油糕、吃猪头肉、爆米花以“挑龙头”、“吃龙胆”,庆贺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收,国泰民安 。
金豆开花与爆米花的传说是,武则天做了皇帝 , 因她篡夺了唐室江山,惹怒了玉皇大帝,便谕旨龙王三年内不准向人间降雨 。这可苦了老百姓 , 只见大地旱得庄稼枯死,河塘干竭,断绝生路 。龙王看见人间五谷干枯,饿殍遍野时,不忍心违旨降了雨 。玉皇大帝闻之勃然大怒,即将龙王压在一座山下受刑,并立石碑上面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 。若想重返灵霄阁,金豆开花方可归 。”老百姓为了搭救龙王 , 就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找呀找呀,可哪里都找不到这样的豆呀!到了二月初二这天,有个人看见一个老婆婆在集上卖苞谷粒,他灵机一动,这玉米粒不就是金豆吗,炒炒不就开花了 。于是,玉皇大帝就免了龙王的罪将它召回天庭,重掌风雨大权,不久人间普降春雨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