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肠是什么动物,海肠是什么

1、海肠是什么俗称“海肠子” 。体呈圆筒状,长100~300mm , 宽25~27mm 。体前端略细 , 后端钝圆 。体不分节 。体表有许多疣突,略呈环状排列 。吻能伸缩,短小,匙状,与躯干无明显界限 。吻基部腹面具一下凹的沟(腹中线)并向后延伸达体末端 。口的后方、吻的基部腹面有1对黄褐色钩状腹刚毛,两刚毛间距长于自刚毛至吻部的距离 。身体前半部有腺体,可分泌黏液,在产卵或营造泥沙管时润泽用 。体末端有横裂形的肛门,在肛门周围有1圈后刚毛或称尾刚毛,11~12根,呈单环排列 。无血管,体腔液中含有紫红色的血细胞 。。肾管2对 , 基部各有2个螺旋管 。肛门囊1对,呈长囊状 。生活时虫体呈紫红色或棕红色 。[3]
单环刺
生理性征
单环刺属虫动物门,和其他刺属的生物一样,是生活在海边潮间带泥性
单环刺属于底质或珊瑚礁区中的管状虫动物,季节性很高 , 只有在春天风浪大时才能捕得 。单环刺的洞穴为U字形,洞口呈烟囱状 。[4]
单环刺
单环刺体型肥大 , 身体前端具一长吻用于觅食;极具弹性,可伸长至一米以上 , 利用其黏性黏着底部的小动物或有机颗粒,由于吻部在外觅食而容易被海鸟啄食,而再生性极强 。栖息于泥滩的单环刺有很好的潜沙能力,身体能潜到40厘米以上 。[4]
单环刺对硫化物有较强的耐受与解毒能力,也因此被当作沿海硫化物代谢相关研究的模式生物 。[4]
生态分布
单环刺在海洋中分布很广,垂直分布可达10000m的超深渊底,自寒带至热带海都有生长,但我国仅渤海湾出产 。单环刺在山东境内主要分布在:烟台、青岛等地沿海的海滩或岩石缝中 。所以山东胶东地区是我国单环刺的最大产地 。也有报道称在福建厦门海域也有单环刺的发现 。[4]
生活习性
单环刺为杂食动物,多以泥沙中腐烂的有机物,小型底栖为食 。[4]
胚胎孵化
在较大培育水体(45000mL)中 , 单环刺孵化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4.1~30.0℃,最适温度为27.2 。适宜pH范围为6.96~9.01,最适pH为8.02 。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 , 单环刺的胚胎发育速度随水温升高而加快,有明显的正相关性 。对比单环刺在生长发育的初始阶段与成体阶段,其幼虫孵化时期对温度和pH的适应能力均要弱一些 。这是由于单环刺随着发育到成体,机体功能已经完善和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变的更强 。因此,单环刺的胚胎发育阶段在人工养殖过程中对环境的要求尤其严苛,做好受精与孵化阶段的水质管理 , 为胚胎发育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是做好单环刺苗种繁育工作的前提 。[5]
主要价值
共22张
单环刺
食用价值
单环刺个体肥大,肉味鲜美,体壁肌富含蛋白质和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 。自古以来 , 在我国、日本和朝鲜沿海均作为名贵的海鲜食品 , 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人们的传统做法只食用其体壁 , 而废弃内脏 , 菜肴俗称海肠子 。但有研究发现 , 单环刺废弃内脏蛋白质含量为18.25%,脂肪含量为0.12%,总糖含量为4.09%而且含有丰富的Ca、Mg、Fe、Zn等元素;也含有丰富的EPA、DHA和DPA 。[6]
单环刺蜕体壁、消化道及体腔液中均含17种氨基酸,包括人体所需的各种必需氨基酸,其组成齐全,体壁和消化道中氨基酸含量分别为73.79%和45.13%,其中必需氨基酸含量分别为22.37%和16.59%,分别占总氨基酸的30.32%和36.76%具有良好的营养保健价值,是一类巫待开发的海洋动物资源 。[7]
海肠在胶东渔民中又称“海地瓜”,在有些地方人们把它叫做“裸体海参”,海肠不光长得像裸体海参,其营养价值比起海参也不逊色 。但是多年来,人们都把它当作“鱼饵”使用 。真正把它用来制肴不过几十年的历史 。海肠具有温补肝肾、壮阳固精的作用,一般人皆可食用 , 特别适合男性食用 。[8]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