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鱼的寓意,鳌鱼的寓意和意味( 二 )


值得注意的是,鸱尾还叫祠尾 。北齐颜之推写的《颜氏家训·书证》记载:“或问曰:‘《东宫旧事》何以呼鸱尾为祠尾?’答曰:‘张敞者 , 吴人 。不甚稽古 , 随宜记注,逐乡俗讹谬,造作书字耳 。吴人呼祠祀为鸱祀,故以祠代鸱字 。’”看来祠尾这一名称是古人不严谨考证 , 随便讹谬的产物了 。
屋脊兽的别称
后来,大概是到中唐之际,鸱尾又叫做了鸱吻 。这一名称的改变是其造型改变引起的 。由原来鸱尾前端与正脊齐平变为折而向上似张口吞脊,因称鸱吻 。
唐代刘 的《隋唐嘉话》下:“王右军(羲之)《告誓文》,今之所传,即其藁草……开元初年,润州江宁县瓦官寺修讲堂,匠人于鸱吻内竹筒中得之 。”《旧唐书·玄宗纪上》:“开元十四年六月戊午,大风,拔木发屋,毁端门鸱吻 。”
由鸱吻紧接着就又引出了另外一个名称,蚩吻 。蚩吻的叫法是和吻兽张口吞脊的形象有关 。明代李东阳写的《怀麓堂集》后稿十二《记龙生九子》记载:“龙生九子,蚩吻平生好吞,今殿脊兽头,是其遗象 。”为何在此这种神兽又变成龙的九子之一了呢?这是因为到了明代这种吻兽造型又有了很大变化 , 它逐步变成龙的形状 。所以人们又把它和龙生九子的传说联系了起来 。明清两代这种龙形吻兽的造型日趋严整 , 故又有龙吻之称 。
还有个有意思的现象 , 江南一些地区管这类吻兽叫做鳌鱼 。明代陆容写的《菽园杂记》中有载:“鳌鱼 , 其形似龙好吞火 , 故立于屋脊上 。”陆容,字文量,号式齐 , 太仓人 。生于明英宗正统元年(一四三六年) , 卒于孝宗弘治九年(一四九四年) 。成化二年(一四六六年)进士 。曾授南京主事,后迁兵部职方郎中,终居浙江参政 。由此可见陆容生在江南,长在江南,坐官升迁也均在江南 。而他的这部《菽园杂记》中记述的掌故也都是江南之事 。所以这之中才有了鳌鱼的称呼 。那么为什么江南一些地区要这么叫呢?还是先从鳌这种动物说起吧 。《玉篇·鱼部》:“?。忝?。”唐代王维诗《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有:“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 。”李白的《猛虎行》中也有:“巨鳌未斩海水动,鱼龙奔走安得宁 。”由此可见鳌是传说中的海中大龟或大鳖 。江南地区地理位置靠海,所以更容易把日常建筑上的这类吻兽与海中神兽联系起来 。当然这只是我的一种猜测,鳌鱼这一称呼是否仅是江南地区的专利?江南地区如此称呼是否另有原因?这些疑问还需进一步考证 。
另外,明清时期对鸱尾还有一些叫法,如正吻、大吻,这种吻兽位于正脊两端,故称正吻 。明清两代,用于紫禁城建筑上的这类吻兽个头都不小,故称大吻 。这些叫法都是俗称,简单得多,也平民化得多 。
其它的一些关于鸱尾名称的说法过于复杂,这些名称在几千年的流传过程中肯定有相当多的讹谬(祠尾之说就是一例) 。其实这名称怎么叫指的都是正脊两端的兽饰部件 。当然,也不能作无名氏 。所以比较普遍、比较广泛、比较被人认可的鸱尾、鸱吻这些名称便沿用至今了 。[1]
屋脊兽的排位
第一位:龙,象征天子 。
第二位:凤,比喻有圣德之人 。据《史记·日者列传》:“凤凰不与燕雀为群 。”这里放凤,说明了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尊贵地位 。
第三位:狮子,代表勇猛、威严 。
第四位:天马,我国古代神话中吉祥的化身 。
第五位:海马 , 也是吉祥的化身 。
第六位:狻猊 , 古书记载是与狮子同类的猛兽,也有说法说其为龙的九子之一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