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的风俗,阿昌族的风俗有哪些 阿昌族风俗介绍( 三 )


阿昌族的风俗,阿昌族的风俗有哪些 阿昌族风俗介绍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4、阿昌族的风俗习惯阿昌族各地节日众多 。从阿昌族的民族节日里可看到受汉、傣等民族文化及佛教文化的影响 。户撒阿昌族的节日比较多,有赶摆、泼水节、进洼、出洼、烧白柴、火把节、换黄单、过新年、浇水花等 , 这些节日与小乘佛教信仰有关 。
其中,“做摆”活动近年来规模越来越大,也是各村寨及阿昌族与傣族民间交往的重要方式 。
阿昌族的家庭一般是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家庭,实行幼子继承制 , 也有三代同堂的家庭 。
过去,男女青年婚前恋爱自由,每至傍晚,青年小伙子到喜爱的姑娘家附近或竹丛里,用葫芦笙吹奏悦耳动听的曲调,逗引姑娘,有些地区则青年男女成群结队,在火堆旁,互相对唱情歌,往往通宵达旦,称为“串姑娘” 。
但婚姻缔结却要由父母包办 , 由此造成了“领婚”(青年男女私定终身,遭女方父母反对,姑娘跟心上人私奔)、“抢婚”现象及青年男女在婚姻方面的苦恼 。现在阿昌族青年大多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
阿昌族素以好客而闻名 。好客的特征又体现在“以酒待客”上 。如果亲戚、好朋友来家里,一定要请他们喝米酒、吃饭,倾其所有 , 方能表示自己对客人的尊重和诚心 。有贵宾自远方来,还要在村口请他喝“进寨酒” 。
由于受多元文化的影响 , 阿昌族的宗教信仰形成了多种宗教并存的状态 。其中有自然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崇拜、小乘佛教、汉传佛教及道教 。
祖先崇拜在阿昌族的宗教信仰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遮帕麻和遮米麻是人类的始祖天公地母,梁河地区阿昌族每年都要定期举行盛大的窝罗节,纪念和祭祀他们 。寨神是阿昌族的远祖,各个村寨均供奉并祭祀他 。
在阿昌族的观念中,人死后有3个灵魂,一个在坟上,年年清明要献祭;一个供在家中堂屋,年节也要祭祀;另一个送“城隍庙”供奉。每年七月初一、八月十五也要祭祖 。
阿昌族的历史沿革:  
阿昌族在发展形成过程中,曾与诸多民族融合 。宋元时期,内地商人已进入云龙一带阿昌人中 。明代在云南实行军民屯田 , 汉族人口大量移入,一部分阿昌人融入到汉族及其他民族中,也有部分汉族融入到阿昌人中,如明军屯守军的后代多在当地转化为阿昌族及其他民族 。明清以来阿昌族长期与汉、白、傣等民族交往密切,也多有融合 。  
阿昌族民间对自身来源有不同的看法 。以陇川县户撒乡为例 , 当地就有“东来说”、“南来说”、“内地来说”等不同的说法 。而且部分群众家还保留着证明他们来自内地的家谱 。
根据部分学者的意见,“北来说”和“东来说”是比较可靠的说法,并说明他们与景颇族在历史上有渊源关系 。这些情况说明,阿昌族虽然人口不多 , 但他的来源也较复杂,也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民族 。
来源:中国政府网-阿昌族
阿昌族的婚俗:
阿昌族一般是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婚前恋爱自由,盛行“串姑娘”,但婚姻缔结由父母包办 。过去一般是同姓不婚,但长期以来与汉、傣等族通婚的却较普遍 。盛行夫兄弟婚的转房制度 。寡妇可以改嫁,但不能带走夫家财产 , 其子女亦归夫家扶养 。
阿昌族男女青年结婚的婚宴上,首先要请新娘的舅舅坐在上首 , 并摆上一盘用猪脑拌制的凉菜,酒宴后舅舅要送新娘一条约4.5千克的带猪尾巴的后腿,称为外家肉 , 表示新娘要永远不忘娘家的养育之恩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