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虫生活的地质年代,石英,长石土质需要破碎吗为什么呢( 六 )


淮南,生命的蓝色最初闪现的地方 。
数亿年前 , 当地球上别的地方还是一片死寂时,这里已是生命在蠕动、爬行的气象万千的状貌 。这些古生物化石群规模之大,世所罕见,它东端分布于上窑山,淮南的古生物化石群的年代分布较为完整,不同的地质年代里几乎都有生命躯体的遗留 。如果你到上窑山中的龙骨山,就会发现那里有数亿年前新生代的肿骨鹿、剑齿虎、飞鸟与爬鼠等较为高等的动物的骨骼化石;再到九里桥,这里有最早的寒武纪的须腕类、环节类、三叶虫等更为原始的动物体化石群,和在西部深山八公山里同类化石遥相呼应 。这后一批远古生命化石在世界各地尚无同类可比,国家权威考古学家和古生物学家将它们命名为“淮南虫”化石 , 并获得莫斯科国际地质大会的公认 。
随着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日本等国家的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来到古老的八公山下进行实地考察和科学研究,对“淮南生物群”的新一轮研究高潮已经形成 。
“淮南生物群”或称“淮南古生物化石群”是由合肥工业大学郑文武教授于1962年发现的,1979年被专家命名的,“淮南生物群”的产生层位在八公山新元古界刘老碑组和九里桥组,它由宏观藻类、蠕虫类、分类未定的生物碳化膜化石等组成 , 以蠕虫类即“淮南虫”的发现意义最为重大 。在7.4亿年以前形成的地层中发现此类生物化石群,意味着后生动物实体化石记录向前推移了近2亿年,为科学家研究后生动物的起源及演化规律等重大生命科学前沿问题,提供了直接的科学依据 。澳大利亚著名古生物学家格莱斯纳尔教授指出:“这一发现及其研究及成果,标志着晚前寒武纪古生物学和生物地质学在一些意义重大而又十分困难的问题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新进展” 。
后生动物即多细胞动物的出现 , 是生命演化中的第三个重大事件 。据安徽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系主任严家平教授介绍 , 生命演化中的第一次突破,是有生命的物质出现 。这是些圆形或丝状的细菌与蓝藻,距今已有35亿年,其化石在澳大利亚、南非等地的岩石中被发现 。生命演化中的第二个重大事件,是真核细胞生物的出现 。中国科学在24亿至25亿年前形成的地层中,发现了真核生物化石的存在 。而多细胞生物的化石,过去曾在澳大利亚埃迪卡拉5.4亿年前形成的岩石中发现 , “淮南虫”所在的岩层结构,是在7.4亿年以前已经形成,因此国际古生物学界有充分的依据认定,“淮南虫”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多细胞生物化石 。
安徽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系教授钱守荣先生阐述了“淮南虫”与人类的逻辑关系 。钱守荣说,人类是三胚层细胞结构生物 。五脏六腑为内层,肌肉、血管为中层,皮肤毛发为外层;“淮南虫”也是三胚层细胞结构生物,只不过至为简单 。从细胞学的角度来说,“淮南虫”与人类的发育有相同之处 。在“淮南虫”出现之后,动物逐渐从无脊椎形态进化为有脊椎形态 。先是在海里生长,后来爬上了岸 。在大约6000万年以前 , 又从卵生动物逐步演变为哺乳动物,最后沿着腊玛古猿―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这条线进化为现代人 。在莫斯科国际地质学大会上,科学家基于对“淮南虫”在生命进程中重要历史地位的肯定 , 将八公山定名为“蓝色星球的生命摇篮”,将“淮南虫”定名为“蓝色星球的生命鼻祖” 。以“淮南虫”为主要成份的“淮南古生物化石群”是上天遗留给我们的宝贵历史遗产 。在八公山地区,除“古生物化石群”而外,还发现有5亿年前的动物及爬迹化石,发现具有国际和国内大区域地层对比意义的典型地质剖面,发现了具有石材特征的岩溶地貌与独特的河流侵蚀地貌等地质遗迹景观 。国际上对地球演化过程中形成的重要而独特的地质遗迹实施有效保护的通行做法,是建立国家地质公园 。八公山风景区于2001年被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成为全国获此殊荣的44座名山大川之一,为地质遗迹的保护、研究和进一步发掘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