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量元素是什么,微量元素的定义是什么?( 五 )


从营养缺乏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在患者没出现临床症状之前,在其血、尿活体组织(如毛发、指甲等)中可发现一些微量元素及其代谢衍生物的变化,目前也确实有一些医疗机构通过检查头发或者血液中的微量元素 , 来判断是否缺乏 。但从科学角度讲 , 这种检测手段并不完全可信,或者没有太多的参考价值 。因为人体是一个能够自我平衡的灵敏反应的整体,当身体内缺乏某种元素时,能够及时调整以补充其不足 。然而当这一代偿能力不能补充人体的继续消耗时,才会表现出临床化验指标的异常 , 再持续一段时间才会表现出临床的症状 。由于微量元素的检查需要非常严格的取样程度和高精尖的仪器设备,如果正规检查则需要较高的检查费用,这在一般的医疗机构是无法做到的 , 而等到临床上已经出现症状时则只能通过药物来治疗了 。
健康的人体对锌的需求量很低 。一般生理需要量,1岁以下3~5毫克/天,宝宝仅需6~8毫克/天 。如果长期补锌过多,容易引起或加重缺铁性贫血 。补充维生素不能只靠吃维生素片人体不能合成维生素,必须从食物中获得 。加上很多广告宣传中 , 维生素的作用往往被无限夸大 。人们认为应该多补充各种维生素 , 不然身体不健康 。其实如果膳食安排得当 , 一般不会缺乏维生素 , 过多地服用维生素并不能使身体更强壮、更有活力 。不同的维生素来自不同的食物,在日常饮食中要吃多种多样的食物,以获得充足的各种维生素,不能只靠吃维生素药片 。膳食平衡是补充微量元素的关键微量元素的补充应尽量从天然食物中摄取 。例如,动物内脏、血、黄豆粉均含有丰富的铁,瘦肉、红糖、蛋黄、干果也是铁的良好来源;含碘量丰富的食物为海产品 , 如海带、紫菜、鲜鱼、蚶干、干贝、淡菜、海参、海蜇等 。据2004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居民正面临营养过剩与营养缺乏的双重挑战 。与膳食密切相关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上升迅速 , 居民普遍缺乏微量元素 。肥胖等引致慢性病的重要因素的发生率还会大幅增加 。
不同的食物含有不同的营养物质,而不同食物的组合、互补,可提高食物的营养价值 。例如谷类和豆类混食,可提高蛋白质的质量,因为谷类缺乏赖氨酸,而豆类缺乏蛋氨酸,两者结合可以取长补短 。因此,每天应吃谷类、豆类、薯类、蔬菜、鲜果等几大类食物,加上适量油脂等调味品 , 并要经常变换花样 。此外 , 应注意不要把可能影响营养功效的食物同一餐食用 , 如菠菜中草酸含量高,与豆腐同食,其中的草酸与钙可变成草酸盐,影响钙的吸收 。
人是恒温动物,无论是天寒地冻还是烈日炎炎,体温都维持在36.5至37摄氏度之间,且主要是通过产热与散热的平衡来调节 。高温中,人体为了散发体内的热,一天的汗量可以多达3至10升 。从理论上讲 , 人体在每流出和蒸发1公升汗液的同时 , 便能从身体带走580千卡的热量 。在流出的汗液中,除水分外,还有钠、钾、钙、镁等微量元素和无机盐 。这些物质对于人体是极为珍贵的 。另外,汗液中还含有乳酸、尿素、氨、氨基酸等含氮物质,特别是高温能加速人体组织蛋白的分解,汗液中含有较多的赖氨酸;大量流汗还会造成人体内过多的水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C、B1、B2等流失 。因此,在炎热的夏季要注意补充微量元素 。
微量元素的补充主要依靠食物,因此人们的饮食应当丰富多样、粗细搭配,以维持体内微量元素含量的正常与均衡,如有明显缺乏或过量引起相关疾病者应尽早就医及时给予药物治疗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