妃与嫔的区别是什么,妃嫔什么区别

1、妃嫔什么区别一、皇宫嫔御制度 古人把为皇帝提供性服务的制度叫做嫔御制度 。把嫔御所居之处叫做六宫 。皇后是皇帝的正妻,位居中宫、并统率六宫,皇后便是六宫之长 。嫔御制度和六宫制度是同一个意义 。周代 , 内宰(国君的内廷事务官)的职责之一是,用阴礼(女性应遵循的礼节规范)教导六宫女御、掌进御於五所 。秦代 , 取六国的美女列六宫 。帮助汉高祖建立制度的儒生叔孙通,揉合古礼和秦制 , 把六宫制度延续和确定下来,以后历代大同小异 。六宫嫔御成为制度,就需要给那些为皇帝提供性服务的女性定立名号 。《周礼》规定 , 天子立一后、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 。皇后是皇帝的正妻,天为乾地为坤,皇天配后土 。因此,各代皇后只有一个(有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朝代例外) 。皇后以外,嫔御的名号、数量各代都有不同的规定 。除了有名号的嫔御以外,还有数不清的宫女 。我们先不厌其烦地看看各个朝代的嫔御制度: 西汉,经汉初、武帝、元帝的订立和增修,嫔御名号有十四等 。昭仪、 婕妤、娥、容华、美人、八子、充依、七子、良人、长使、少使、五宫、 顺常、无消(这一等还有:共和、娱灵、保材、良使、夜者) 。东汉仅有贵人、美人、宫人、采女四等 。曹魏的皇帝对嫔妃名号甚感兴趣 。也许是出於喜好文学的缘故,每个皇帝在位时都要把嫔妃名号作番调整 。至魏末定为十二等:贵嫔、夫人、淑妃、淑媛、昭仪、昭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美人、良人 。晋代,雅兴祖法《周礼》中的嫔御制度,其影响及於南朝、隋唐和金代 。晋制:贵嫔、夫人、贵人为三夫人;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允华为九嫔;下有美人、才士、中才人 。南朝宋,各个皇帝在晋制上有所增删 , 至宋明帝时规定:贵嫔、贵妃、贵姬为二夫人;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为九嫔;婕妤、容华、充华、承徽、列荣为五职;美人、才人、良人为散役 。南齐规定:贵妃、夫人、贵人为三夫人;修华、修仪、修容、淑妃、淑仪、淑媛、婕妤、容华、充华为九嫔;美人、中才人、才人为散职 。南梁及南陈,以贵妃、贵嫔、贵姬为三夫人,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为九嫔;婕妤、容华、充华、承徽、列荣为五职;美人、才人、良人为三职 。北魏有左右昭仪、三夫人、三嫔、六嫔、世妇、御女 。隋朝,隋文帝在独孤皇后死后 , 按《周礼》修订嫔御制度 。炀帝雅好此事,参详典故 , 自制嘉名,规定:贵妃、淑妃、德妃为三夫人;顺仪、顺容、顺华、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容、充华为九嫔;婕妤十二员及美人、才人十五员为世妇;宝林二十四员,御女二十四员,采女三十七员,共为女御 。唐代,贵妃、淑妃、德妃、贤妃为夫人;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为女嫔;婕妤、美人、才人各九人 , 为二十七世妇;宝林、御女、采女各二十七人,为八十一御妻 。唐中后期有些改动 , 姑不计 。宋代的嫔妃名号没有准则,纷纭杂乱 。一女子初入宫名号有:侍御、红霞帔,再进一步,封君,如永嘉郡君、始平郡君;南宋改君为夫人,如齐安郡夫人、咸安郡夫人、平乐郡夫人,人数及郡名不定,再由此升为才人 , 由才人进为美人,再上是捷妤、昭仪、昭容、修媛、修仪、修容、充媛、婉容、婉仪、顺容、贵仪等众名号 。妃一级是:贵妃、贤妃、德妃、淑妃、宸妃 。宋代的特色是人无定位,先由初级开始,随着宠遇的增长,不停地晋级 。辽代,有元妃、德妃、文妃、惠妃 , 这之间没有级次 。金代 , 贵妃、贤妃、德妃为三夫人,其下与唐代相同 。元代对后宫女子定立名号,并无多大兴趣,除皇后外,仅有妃这个名号 。明代 , 受元代影响,后宫女子虽多 , 名号仅妃一级 。宫女被“御幸”后可获得妃的名号 。有贵妃、淑妃、宁妃、贤妃、恭妃、宸妃、康妃、庄妃、裕妃等,贵妃位最高 。清代 , 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五级 。下有答应、常在 , 不算正式名号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