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习俗来历,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和来历( 四 )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 。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 。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 。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 。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 。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 。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 。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 , 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
端午节习俗
躲午
过去端午节还有躲午的习俗,此种习俗源于一 种信仰,即:五月为“ 恶 月” ,瘟疮蔓延,重五是个不吉利的日子 , 所以父母都于是日将未满周岁的儿女带往 外婆家躲避 , 以逃脱灾祸,故称躲午 。这无疑是古代科学不发达而产生的观念,因为五月酷暑将至,蚊虫滋 生 , 在没有医疗卫生设备的民间,容易发生传染病,遂给人们带来一种恐惧心理,于是产生躲午习俗 。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 。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 。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 。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 。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 。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 。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 。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
挂蛋袋
说在很久以前 , 天上有个瘟神,每到端午节便要溜到下界害人,其中受害者多为小孩,轻则发烧厌食,重则卧床不起 。母亲们纷纷到女娲庙里烧香磕头,祈求消灾降福 。
女娲听闻后便找瘟神论理:“今后不准许你伤害我的嫡亲孩儿 。”瘟神自知不是女娲的对手,便问道:“不知娘娘下界有几个嫡亲孩儿?”女娲一笑:“每年端午节,我会让我的嫡亲孩儿在胸前挂上一只蛋兜,你就不许对他们胡来 。”从此,端午节挂蛋袋的习俗逐渐流传开来 。每到这天,母亲们便将煮熟的咸蛋挂在孩子胸前,祈求平安 。后来,挂蛋习俗逐渐发展为亲友邻里间相互送蛋,意为送蛋送福气 。
挂艾草
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 , 都有其它原因 。通常将挂艾草、菖蒲、榕枝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 。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 , 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 。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 。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 , 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 。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 , 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 。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 , 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