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习俗来历,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和来历( 六 )


一方是皇上赐予臣子夏衣 , 另一方是地方官吏向皇上敬献夏衣 。关于后者,史书未记,长于记事的杜甫却把它写进诗中 。杜甫有《惜别行 送向卿进奉端午御衣之上都》,向卿其人名字不详,他制成了一件高级的夏衣,去上都(即京都长安)进奉给皇上,杜甫写诗给他送行 。诗中写道:“裁缝云雾成御衣,拜跪题封向端午”,云雾,比喻夏衣的轻柔,拜跪题封,是表示对皇上的敬重 。
手腕上挂长命丝绳 皇上向大臣赐“百索”
除了互赠夏衣,因为五月是民间信仰的恶月,五月五日有被看作恶月中的恶日 。流传下来的一个小故事说明了这一点:宋朝的徽宗皇帝和童贯就是五月五日出生的,两人心里难免疙疙瘩瘩、十分郁闷,于是改为十月十日生的,一下子就从金牛座,改成了天秤座 。
出于趋利辟邪的考虑,每年端午节,大家都要在门上或手腕上挂结长命丝绳,在门上插艾草 。晚唐诗人和凝《宫词》写道:“绣额朱门插艾人,羞将角黍近香唇 。平明朝下夸宣赐,五色香丝系臂新 。”“朱门插艾”,“香丝系臂”就是这种风俗的体现 。
古代端午 , 皇上还要向臣子赐赠“百索”,百索,就是长命丝绳,是用五色丝线编结的绳索,又名长命缕 。唐代诗人窦叔向有《端午日恩赐百索》,诗云:“仙官长命缕,端午降殊私 。事盛蛟龙见,恩深犬马知 。馀生倘可续,终冀答明时 。”道教称有尊位的神仙为“仙官” , 这里指皇上 。皇上赐予长命缕,深深感动了这位诗人,他说此事之大足可惊动蛟龙,恩情之深足可晓谕犬马 , 表示在有生之年尽力报答圣明的心情 。
端午前下场“龙舟雨” 被认为是好兆头
龙舟雨,就是端午前的雨,涨龙舟的水,意思就是说,为了方便人们在端午节的时候赛龙舟,端午节前都会下雨,让河水上涨,人们把这种雨叫做“龙舟雨” 。
传说,在端午节前,如果有下“龙舟雨”,则是个好兆头 。端午节过后,气温将显着升高,雨量也将更加充沛 。下了雨,紧接着便是震人心魄的龙舟赛了 。除了思乡,古人们着墨最多的 , 便是这龙舟赛了 。
张建封的长诗《竞渡歌》最被人们看好,其中描写竞渡场面十分精彩:“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 , 鼓声劈浪鸣千雷 。”到了冲刺阶段,场面更加热烈了:“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舜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望着即将靠近的终点锦标,两条龙舟上的健儿们眼睛闪出亮光,“目如舜”,传说舜有双瞳,所以视觉特别明亮 。看着决胜的关头,坡上的观众发出了惊雷般的呼叫 。胜负转眼间作出分晓:“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 。疮眉血首争不定 , 输岸一朋心似烧 。”这是写输了一方的表现,眼看着别人夺了锦标,只好徒劳地挥动船桨向前划,郁闷得不得了 。
拓展阅读:《端午节的风俗和来历》中班教案
活动目标:
1、 知道端午节的日期,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 。
2、 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初步的兴趣,对屈原产生祟敬之情 。
3、 知道节日时人们主要的庆祝活动 。
4、 简单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其全称、日期和意义 。
活动准备:
1、 请家长为孩子讲述端午节的有关风俗,如吃粽子、赛龙舟、挂香袋、系长命缕等,并收集有关的图片、资料 。
2、 粽子一串,香袋若干,长命缕若干 。
3、 《小朋友的书》每人一本 。
4、 有条件的幼儿园可准备有关端午节庆祝活动的录像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