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舞狮子的寓意及象征是什么,舞狮子的由来和寓意( 三 )


走百病
古时北方地区正月十五或十六,妇女们会成群结队的出去走走,或到桥边走走,或到城门墙处摸钉求子,到了晚上在返回家中 。走百病也叫走老貌,经历寒冬之后,老人们也会出去走走,舒展舒展筋骨,越活越年轻 。
元宵节由来
在古代的时候,人们称夜为“宵”,而正月按照农历纪法则是元月,所以也就把新的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称之为“元宵节” 。元宵节作为春节过后的第一个重要的节日,不仅是全球华人都过的节日,而且也有着较为悠久的由来历史 。
其实民间从古至今就有着“开灯祈福”的习俗,即在正月十五的晚上,把已经试过的灯盏放入河水中,向神灵祭拜祈福 。
随着东汉时期“开灯祈福”这一传统习俗,则又带有了“燃灯表佛”的意味 。等到唐朝的时候,中西方文化进一步密切交流接触,佛教已成为主流文化,上到朝中仕官大臣,下到集市万家百姓,都会在正月十五“燃灯拜佛”,由此,元宵节张灯结彩就成为法定的事情 。不过,正式的“元宵”之名,还是在唐末得以形成,在宋代称其为“灯夕”,清朝则是“灯节” 。
了解元宵节的风俗2
1、元宵节为何要吃元宵
元宵俗称“汤圆”“汤团”或“圆子”“团子”,南方人还称为“水圆”“浮圆子” 。每到正月十五,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吃元宵 。
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 。楚昭王复国归途中泛舟长江,见江面上漂着个浮物,色白微黄,船工捞起来献给楚昭王 。昭王食之,内中有红如胭脂的瓤 , 味道鲜美 。昭王于是令人以山楂为馅仿制供臣民食用 , 以庆祝家国团圆 。这一天 , 正好是正月十五 , 后世相沿成习 。
还有一则传说:汉武帝时宫中有一位宫女,名叫“元宵”,长年幽于宫中,思念父母,终日以泪洗面 。大臣东方朔决心帮助她,于是对汉武帝谎称 , 火神奉玉帝之命于正月十五火烧长安,要逃过动难,唯一的办法是让“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这天作很多火神爱吃的汤圆,并由全体臣民张灯供奉 。武帝准凑,“元宵姑娘”终于见到家人 。此后,便形成了元宵节 。这只是传说,不足为信 。
据文字记载,宋代以前没有元宵 , 那时人们过元宵节吃的是浇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到了唐代有了“正月十五日作膏粥,以祠门户”的说法,这种糕粥就是元宵的前身,经过多年的演变 , 到了宋代民间开始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浮圆子” , 也就是汤圆 , 寓意天上月圆、碗里汤圆、家人团圆 。及至明朝 , “元宵”的称呼就比较多了 。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了大总统的职位,他忌讳谐音“袁消”的“元宵”,于1913年元宵节前下令将元宵改为“汤圆” 。
如今人们一说起元宵,大家就认为是团团圆圆之意,认为这一天吃元宵象征着对亲人思念 。其实是后人根据谐音的浅近理解 。事实上 , 在古人看来,天上一颗星,人间一个人,各种星象和中国习俗联系紧密,例如门上挂一个红灯笼寓意“吉星高照” , 挂三个红灯笼则是“福禄寿三星在户” 。而正月十五要点灯 , 灯就是对星的模拟,元宵其实也是 。
元宵和汤圆又有什么区别呢?归纳起来,北方叫元宵、南方叫汤圆,二者最大的区别是制作方法不同 , 南方的汤圆是用糯米粉,加水和成面以后,再加馅包制而成,而北方的元宵是直接用糯米粉一层一层滚出来的,口味上来说,元宵现做现吃更有嚼头,汤圆皮薄馅大,更黏更软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