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精神科挤满抑郁症小患者:有家长认为孩子无需治疗只是“打得轻”( 五 )


“女儿从小就是小乖乖的样子 。 ”她说 , 过去她是习惯性地推着孩子往前走 , 认为压力能让孩子变好 , 但直到小璐生了病 , 她才发现 , 这是一种自私的想法 。 “我是把压力和期待放在孩子的身上 , 让她帮我忙去实现 , 都是为了让我自己心里舒服 。 ”
如今 , 小璐妈不得不停下来往前推的“惯性” , 好好思考“为什么要养孩子”这个基本问题 。 她说 , 现在孩子的生活条件已经远远超过了她小时候 , 但自己还是“想要更好” 。 她将原因归结为自己“想要更好” , 以及要面子与攀比心理 。 此外 , 独生子女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 “如果家里有好几个孩子 , 那总会东边不亮西边亮 , 现在只有一个 , 损失不起 , 只能精耕细作 。 ”她说 。
“整个社会都处于一种育儿焦虑中 , 家长都害怕自己的孩子落下 。 ”北京回龙观医院下属的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副主任梁红说 , 在她接诊过程中 , 许多时候都要帮忙调整家长的心态 。 “比如家长都想让孩子乖 , 不要违背大人的意愿 , 但都忽略了要放低姿态 , 去沟通和引导孩子 。 ”

|儿童精神科挤满抑郁症小患者:有家长认为孩子无需治疗只是“打得轻”
本文图片
对于一些精神疾病患儿 , 护士发了药之后需要监督患者把药吞下并检查口腔后才能离开 。 图/视觉中国
但梁红也认为 , 没必要把过多的责任推到家长身上 。 某种程度上 , 家长也是这种社会文化的受害者 。 “社会发展这么快 , 在希冀阶层跃迁与担心跌落的压力下 , 家长其实也很疲惫了 , 情绪很满了 。 ”她说 , 但当孩子生病 , 很多家长会变得非常自责 , “甚至于哭得比孩子还上心” 。 她认为家长也很茫然 。 “从来没人教家长应该怎么做 , 所以都是在摸索 , 社会也应该给家长一些信息资源 , 让他们去学习 , 去学会照顾好自己的情绪” 。
在林红的诊室里 , 也时常出现比孩子情绪问题更严重的家长 。 “网上都流行说‘父母皆祸害’的说法 , 但这是不客观的 , 我一定要在这里说清楚 , 这不是家长的错 。 ”她说 , “儿童心理问题确实和家庭密切相关 , 家长的行为问题也是传自上一辈 , 如果说家长不会经营家庭 , 也是因为他们没有学习的机会 。 ”
林红专注于心理治疗中的家庭治疗 。 她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 这个理念源于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 , 当时发现一些住院时情况好转 , 回家后容易复发 , 于是医疗人员就准备从家庭出发 , 疗愈家庭的心理疾病 。 林红说 , 在家庭和资料过程中 , 她很多时候需要处理家长信中的内疚 , “他们会觉得是自己不够好 , 才让孩子生病的 。 ”每当这时 , 她都会解释心理疾病的原因复杂 , 既包括遗传因素 , 也包括心理和社会因素 。
当家长带着孩子来治病 , 开展家庭治疗的难度就大了一些 。 林红说 , 有时经过评估 , 会发现家长焦虑严重 , 或者难以控制情绪 , 不清楚如何去养育孩子 。 “比如孩子上次考了97分 , 这次考了95分 , 家长就反复琢磨为什么少两分 , 是不是晚上没有好好学习 。 这样的家长焦虑太严重了 , 归因也特别简单 , 并不客观 。 ”她说 , 孩子每天与这样的家长相处 , 也容易产生冲突和情绪问题 。 林红解释说 , 在抑郁症的治疗中 , 药物可以改善情绪 , 而家庭治疗最重要的是教会家长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 , 如何支持孩子 , 经营家庭关系 。 打个比方 , “如果妈妈治好了 , 孩子也不容易得病了” 。
何凡时常感到 , 来访的孩子虽然每天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 , 但却缺少了亲密关系 。 她说 , 比如孩子划伤手腕 , 用长袖遮住 , 直到问诊时父母才会知道 , 这揭示了家庭成员在平常的互不理解 , 缺少交流 。 “有一种疏离感 , 这或许与我们的时代有关系”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